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8510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柳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文档格式.docx

6

第3章地层层序及特征·

10

第4章地质作用·

14

第5章地质发展简史·

20

第7章地质发展史及结束·

23

致谢·

21

评语·

第1章前言

1.1秦皇岛实习基地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绥中为邻。

市区划分为秦皇岛(海港)、山海关和海滨三个区,三区之间有高速、沥青或水泥公路相连,呈狭长带状,全称秦皇岛市。

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四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三区四县。

全区面积7467km2,人口约300万。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不冻港”和“玻璃城”的美誉。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镇管辖。

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

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总面积约180km2。

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各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各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

秦皇岛地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质实习场所。

目前柳江盆地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成为地质旅游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已有众多的高校在此进行地学方面的野外实习。

1.1.2地貌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m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总的地貌特征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图10-3)

图1-2柳江盆地地貌与柳江向斜构造关系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

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临海地带长约50km,发育有海岸地貌,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

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

具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

由于第三纪以来气候湿热,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

但由于气温、地下水和石灰岩的成份等原因,喀斯特地貌在本区的分布范围不大。

在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

潮汐的作用使波浪作用范围加大,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

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陆连岛等地貌类型;

风沙流也在海滨形成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沙垄,或使沿岸堤加长,形成较大的沙丘,如黄金海岸的沿岸沙堤。

内力作用给本区地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新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和多级海蚀阶地等地貌。

本区自西向东可划分为三个夷平面,第一级夷平面分布于老君顶到大洼山,海拔450m左右,表现为海拔高度近似的山顶,但保存面积比较小;

第二级夷平面分布于傍水崖、南峪、夏家峪以西,海拔300m左右,表现为海拔高度近似的丘陵;

第三级夷平面广泛发育在本区的东部和南部,海拔高度180m左右,表现为海拔高度近似的低丘。

1.1.3地形及水系

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属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临海地带长约50km,发育有狭窄的向海倾斜平原和台地。

最高峰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m左右。

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贯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西侧注入渤海。

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代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

1.大石河:

发源于青龙县前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注入渤海。

全长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的河段流经倾斜平原。

图1-3大石河流域水系图

2.汤河:

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西沟和温泉堡一带,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

汤河上有二源,以东支为大,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村西北;

西支次之,当地人称其为头河,发源于抚宁县温泉堡西南的方家河村。

全长30km,在秦皇岛市海港区西侧入海。

流域面积240km2,流域内除西北源头为低山外,其余皆为丘陵和台地。

3.洋河:

由东洋河和西洋河两大支流组成,于洋河水库汇合,至洋河口村西入海。

4.戴河:

发源于抚宁县北庄河乡的蚂蚁沟,全长35km,流域面积187.5km2。

高差为200m,全程纵坡比,上游为0.11‰,下游一半为0.05‰。

河床上游宽浅无水,多砂砾石,下游窄深多泥沙。

5.潮汐:

本区基本上为不正规的全日潮,每天(24h50min)涨、落各一次。

潮差较小,由北而南逐渐增大。

6.潮流:

涨潮时向西南流,落潮时向东北流。

最大涨潮流速大于向东的最大落潮流速。

沿岸流发生在沿岸浅水地带,水不深,水层薄。

其流向易受风影响。

7海浪:

本区近海以风浪为主,受季风影响明显。

近岸浪高较小,一般为1~1.5m,波长平均为20~30m,而外海浪高较大,可达3~4m。

8.表层海水盐度:

据多年统计,平均盐度为2.983%,表层海水盐度变化与降水关系密切,最高盐度出现于冬季,不利于结冰。

秦皇岛港为不冻港,盐度加重也是原因之一。

9表层海水温度:

据多年统计,平均温度为12℃。

1.1.4气候特征

本区属暖温半湿润季风带华北型大陆性气候区。

气象资源(光、热、水)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开展,但本区又处于高低气压过渡带,季风盛行,为滨岸沙丘堆积带来动力。

1.1.5经济概况

秦皇岛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它以港口、旅游业和建材玻璃业而著称。

北戴河海滨区南临渤海,北倚燕山山脉东段。

整个海岸线长20km以上,除金山嘴、小东山、鸽子窝一带为陡峭的岩岸和岬湾相间的砂砾质海滩外,东西两侧均为沙质海滩,滩平沙软,是良好的海滨浴场。

由于该区流入海中的淡水较少,含盐度较高,海水比较深,再加上南方来的黄海暖流流经该海域,使秦皇岛港成为著名的不冻港。

本次实习是构造地质学开展后的一次集构造与地层及岩性描述的一次综合性地质实习。

其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学习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完成地层剖面的实测及绘制和石门寨附近的地质填图工作。

1.1.6实习路线描述及实习介绍

本次实习共有六条路线:

1、实习基地—柳江庄小北山

主要内容:

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碎屑岩的定义、分类、命名、与碎屑岩的结构和层理构造;

熟悉和掌握罗盘的试用方法。

2、实习基地—亮甲山—石门寨—瓦寨山

主要内容:

观察和描述碳酸盐岩,包括岩石、矿物、岩层和底层等有关方面;

观察亮甲山组、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形;

观察断层、侵入体。

3、实习基地—鸡冠山

观察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

观察长龙山组石英砂岩和小断层;

观察沉积岩的层面构造;

观察鸡冠山地堑和最古老的岩层—绥中花岗片麻岩。

4、实习基地—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傍水崖

观察山羊寨的洞穴沉积、观察秋子峪的背斜构造、观察吴庄的大背斜、观察傍水崖的火山岩。

5、实习基地—张岩子村—东部落—潮水峪

观察太古代绥中花岗片麻岩和沉积不整合;

观察和描述地层。

6、实习基地—北戴河鸽子窝公园海滨沿岸

认识海洋的水文特征、波浪和潮汐的作用特点;

观察描述海岸地形地貌,认识海蚀作用及海积作用。

队伍组成及工作情况:

此次实习学队伍由乔文峰老师和油工11-1班全体同学组成,主要以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记录实践为主进行野外实习,每天的工作量平均为6~7小时

第2章岩石

2.1岩体

1、岩床

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的一个鞍部(40°

08′22.37″N,119°

29′18.06″E),有一定宽度的典型闪长玢岩岩床,规模中等,顺层侵入。

2、岩脉

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的一个陡崖(40°

08′28.53″N,119°

39′34.01″E),下部的绥中花岗岩中可以看见一些直立的后期侵入的伟晶岩脉,约7.5~8.5亿年。

具有明显的伟晶结构和文象结构。

吴庄西边的两座山的鞍部,西边山体上部有霏细岩脉,浅色,颗粒小,具霏细结构,由显微粒状、细粒状镶嵌的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等组成。

3、岩墙

潮水峪附近。

走向N55°

W,花岗斑岩。

4、断层

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有一个大断崖,此断崖为一个逆断层的下盘,为冶里组,上盘为凤山组薄层页岩,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

断崖存在明显的白色横竖擦痕和圆形的透镜体。

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

5、断裂

在潮水峪东的小桥下有一个明显的断裂构造,现象为断裂后的岩浆岩侵入体发生明显的断裂位移,出现辉绿玢岩与闪长玢岩。

其原因:

原有的凤山组石灰岩有节理,后期岩浆顺节理侵入,形成辉绿玢岩,后发生断裂挫动,辉绿玢岩产生明显的位移,后北西断裂的闪长玢岩将其切断。

6.岩溶现象

在沙锅店东头有许多岩溶现象:

溶沟、石芽、天生桥等。

其原因是地壳运动抬升到潜水地表以下,潜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现象。

2.2岩性

1、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

喷出岩:

安山岩

(1)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岩子村附近,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

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

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

下元古界混合岩化片麻状肉红色钾长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