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845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文档格式.docx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7.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远治作用:

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

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

内关心缓和心速;

大椎退热;

至阴矫胎)

8.五输穴: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9.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名“十二原”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10.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脾大络

任脉

督脉

络穴

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大包

鸠尾

长强

11.下合穴:

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

攒竹:

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大抒:

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风门:

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肺俞:

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心俞:

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

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肝俞:

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

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肾俞:

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

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次髎:

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委中:

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承山:

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昆仑:

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8)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的下面,斜向足底心,出于足舟骨粗隆(然谷穴),沿内踝的后面,分布脚中,从此向上,与足太阴经交会于三阴交穴,到腓肠肌内,向上到窝的内侧,再上达大腿内侧的后方,至尾骨端的长强穴和警脉相交,穿过脊柱里面,统属于肾,联络膀胱,并与任脉交会在关元、中极穴。

它的分支,从肾向上通过肝脏和横隔,进入肺,沿喉咙,布于舌部。

它的另一分支,从肺脏分出来,同心脏相联系,散布于胸中。

涌泉:

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太溪:

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照海:

踝区,外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复溜: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

复溜前0.5寸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来统属心包络,向下过横膈,经上、中、下部同三焦联络。

它的分支,沿胸部而浅出分布于胸肋,到腋下三寸的部位,又向上到腋窝下面。

沿上臂内侧,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时弯中央,向下到前臂,走在两根肌腱之中,进入手掌屯沿中指内侧延伸至中指末端。

它的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

曲泽:

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内关:

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

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中冲:

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靠小指一侧的末端,向上出第四和第五掌骨的中间,沿手背到腕关节外侧,走前臂的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外侧到肩部,交手太阳经于秉风穴,与督脉会于大椎穴,从足少阳经的后面,交会足少阳经于肩井穴,入锁骨窝,分布两乳当中(膻中),脉气分散同心包相联络,向下过横膈,统属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出锁骨窝中,再上达顶部,并分布至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与足少阳经交手于悬厘、颔厌,弯曲下行走向面颊,直到眼睛下面,和手太阳经交会于颧穴。

它的另一分支,从耳朵后入耳中,再走出行于耳朵前面,交会于太阳经于听宫穴,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的前面,交接于面颊部,抵达眼睛外眦角部位。

关冲:

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上方0.1寸

外关:

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

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肩髎:

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翳风:

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耳门:

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丝竹空:

面部,眉梢凹陷中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眼睛外眦角,向上经过手少阳经的和穴、到头侧部位与足阳明经交会于头维穴,再向下到耳后,与手少阳经交会于角孙穴,沿头颈到手少阳经的前面,与手太阳经交会在天容穴,到达肩上后又回来,交出于手少阳经的后面,向后和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经过手太阳经的秉风穴,入锁骨窝中。

它的分支,从耳后经过手少阳经的翳风穴入耳中,又浅出于耳前,经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足阳明经的下关穴,到眼外眦角的后面。

它的另一分支,从眼睛外眦角分开,向下至大迎穴的部位,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后到达眼睛下面,向下过颊车穴部位达颈部,同上一条分支在锁骨窝会合,后下行胸中,在深部经过手厥阴经的天池穴,过横膈,同肝脏联络,统属于胆,沿胁肋里边,出于腹股沟(气街)的部位,环绕阴毛周围,横入大转子部(髀厌)中。

它的另一条直行的分支,从锁骨窝向下到腋部,沿胸侧,过季肋,交会足厥阴经于章门穴后,又与足太阳经的上、下穴相交,向下会合于股关节部位,向下沿大腿外侧,走出于膝关节的外侧,向下分布于腓骨的前面,直至腓骨下端,走向外踝的前面,沿脚背上面,入于第四和第五跖骨的趾缝间。

它的又一条分支,从脚背上分出,沿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出于拇趾的末端,回来过趾甲,分布于足大趾背上丛毛部。

瞳子髎:

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听会:

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率谷:

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阳白:

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

风池:

颈后区,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肩井:

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环跳:

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风市:

股区,髌骨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阳陵泉:

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悬钟: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跄趾上丛毛的边际,向上沿足背达内踝前一寸部位,向上与足太阴交会于三阴交穴,再由内踝上八寸部位同足太阴脾经交叉而走向脾经的后面,到达膝内缘,沿大腿内侧,折交足太阴经于冲门、府舍穴,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生殖器,到达小腹,和任脉交会在曲骨、中极、关元等穴,走向胃旁,统属于肝脏,与胆相联络,再向上过横膈,脉气布于胁肋部位,沿气管、喉咙的后面,向上入咽峡部,连接眼睛的周围组织(目系),再向上布于前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处。

它的分支,从目系下向面颊里,环绕嘴唇内。

它的另一条分支,从肝脏分出,过横膈,布于肺脏。

大敦:

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太冲:

足背,第1、2趾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章门:

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期门:

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13)任脉a.起于少腹部中极穴的下面,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入于眼目b.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c.所属腧穴本经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4)督脉a.起于少腹下的会阴部,循着脊柱向上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颠顶,沿头额下达鼻柱b.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至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廉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来贯脊深入,属于肾脏。

c.与足太阳经脉同起于目内眦处,经上额交会于头顶部,入络于脑,再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同肾脏联系。

d.从少腹部直上,通过肚脐,向上连贯心脏,入喉部,上达面颊。

环绕嘴唇,抵达目下的中央部位。

e.所属腑穴本经穴:

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囱会、上星、神庭、素、水沟、兑端、龈交。

17.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多用于短针进针;

夹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进针;

舒张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3)针管针进针法

18行针: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预期的各种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有提插和捻转;

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飞、震颤等

19.得气:

进针后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

现代称为“针感”。

20.毫针补泻手法

(1)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法:

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为补;

向后用力重,向后用力轻为泻。

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发;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

徐徐入针,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随去方向者为补;

逆来方向为泻。

呼吸补泻:

呼进吸出为补;

吸进呼出为泻。

开阖补泻:

按为补,不按为泻。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

(2)复式补泻法:

烧山火;

透天凉

21.晕针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生在进针时手法过重。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昏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甚至晕厥。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按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旧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饥饿、疲劳、体质虚弱者,建议先进食、休息片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