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247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docx

北方气候干旱区类型主要有:

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半湿润5个类型和1个湿润性春旱区。

旱地农业多集中于气候的北方干旱地区,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平原地区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远离水源的丘陵山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旱地农业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次为南方丘陵山地区。

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积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轮耕、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等许多丰富经验。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的北方地区农业主要为旱地农业,而南方地区为水田。

这是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我国旱区自然和社会特征

中国阶梯地势分为:

一级阶梯区、一级阶梯区、一级阶梯区。

我国旱区县分布的自然状况

有476个地处平原区,占34.3%。

全国旱区县中有912个地处丘陵山区,占65.7%;

北方气候干旱区有470个县地处丘陵山区,占50.8%;

有476个地处平原区,占49.2%。

南方湿润气候季节性旱区有442个县地处丘陵山区,占95.2%;

有22个地处平原区,占4.8%。

全国旱区县的34.5%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我国旱区县的社会特征

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位居旱区,全国437个民族自治县中的466个集中在旱区,占73%。

从广西北仑河口到辽宁的鸭绿江口的134个陆地边境县中的124个在旱区,占92%。

全国587个贫困县有510个在旱区,占87%。

全国239个老区县有90个在旱区,占40%。

我国旱区是“老、少、边、贫、山、旱”集中区

旱区是国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地区。

重视旱区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旱区农业和社会发展,形势紧迫,任重道远。

缩小旱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境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的根本。

随着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出现,旱地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的农业与“三农”问题

农业:

农产品生产数量(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品质和质量安全);

农村: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生态、村容村貌);

农民:

经济福利(收入、消费水平);

政治社会权益(平等、民主)。

未来:

发展面临的挑战

耕地:

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

水资源:

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污染);

生态: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

有较大进步,仍不足;

基础设施:

有改善,仍很薄弱;

文化素质低(37%的劳动力为小学以下程度)。

二、甘肃省旱地农业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旱地农业区的分布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区、陇东半湿润旱塬区、陇中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寒湿润偏旱区、荒漠和半荒漠干旱区等五个生态区,旱地农业类型齐全。

甘肃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省份,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区),人口17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旱地面积约36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

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随着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出现,旱地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传统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各种覆盖保墒、垄作坑种、深翻、多耕、耙耱、镇压等技术措施;

以往人们对植物被动的耐旱性研究比较重视,主要进行如离体耐脱水、抗旱形态结构变化等研究;

80年代以后对植物主动抗旱性有了深入研究。

如通过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吸取深层土壤水分,进行抗旱;

到上世纪90年代主要进行集雨节灌研究,发展节水农业;

今后将要转到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这个方向。

因为它是一个可以定量化的综合研究指标,包括抗旱、耐旱、节水、高效用水和高效产出等多方面的内容。

甘肃旱地农业的贡献

把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现代旱农耕作栽培理念、农田微集水保墒工程、农业机械、现代农资有机结合;

围绕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的思路,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技术体系;

总结出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的旱地农业技术路线;

初步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单一措施抗旱向综合措施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学抗旱的转变,农艺与农机措施相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相配套,提高了旱地农业的可控性[7]。

甘肃省旱地农业存在的问题

1.气候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2.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低,贫困面大;

3.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4.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

水资源贫乏。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年降水量为40~800mm(平均302),且时空、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年蒸发量1000~3000mm,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因受土壤入渗及持水性影响,短历时内的强降水难以为土壤接纳,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洪水和严重的土壤流失。

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山区和丘陵旱地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制约着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由于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甘肃省以“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

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低

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比重偏低,农村二三产业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贫困面大,收入水平较低。

多种因素引发了毁林、毁草,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以开垦草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加剧生态的不平衡,造成旱区农牧业比例失调。

黄土高原过去由于过垦,许多不适耕种的陡坡地也开垦为农田,毁林毁草,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缺少林草保护,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贫瘠。

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使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影响农业精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新技术应用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特别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效农田节水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中劳动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产品价格整体周期相比平稳,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农业内部增收制约明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压力较大。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土地流转双方信息有效对接及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流转农户和受转主体都存在后顾之忧。

一些地方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出去。

各项惠农补贴只补给承包农户,土地流转后,实际经营户得不到国家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规模经营户的流转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与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经费难保障、预案不完备、服务不对称,先进技术得不到普及。

政策性贷款渠道少,额度小,享受补贴条件受众面窄、门槛高。

商业贷款手续复杂、利息高、期限短,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长效性不相协调。

家庭养殖业、设施农业见效快、收益好,群众积极性高,但受资金、市场制约,难以扩大规模和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经营活动波动性大,发展后劲不足。

旱地农业与环境发展问题

粮食生产压力不断增大;

农民增收期望值高;

生态系统脆弱,支撑能力不足;

全球变化增加旱作系统风险;

基础研究不足,缺乏对实际生产的引领作用;

马铃薯连作问题—追求短期效益;

玉米、小麦问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风险增大;

畜牧业问题—步履维艰;

土壤质量下降问题—被繁华的表面掩盖了。

三、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对策

世界农业的最新动向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粮食储备将达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

4亿吨。

比上年下降了5%。

37个国家处于粮食危机。

石油价格拉动农产品价格:

美国把三分之一的玉米用来生产燃料乙醇。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一倍,玉米上涨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运费创历史记录(100美元/吨)。

一些国家限制出口:

阿根廷对大豆出口征收44%关税等等。

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

五F农业功能:

食物Food(粮食、水果、蔬菜等);

饲料Feed;

纤维Fiber(棉花、羊毛等);

燃料Fuel(燃料酒精,生物柴油);

休闲Fun(观光、休闲、度假、采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世界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

在实践中,发达国家的农业通常被视为现代农业的代表。

农业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表现为具体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甘肃“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五大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

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立足甘肃省山旱地占耕地70%的现实,在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综合保障能力,着力建设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基地。

在甘肃省河西和沿黄等主要灌溉农业区,加快农业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力争“十二五”期间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到1000万亩。

在甘肃省甘南等草原牧区,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设生态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

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就是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

强化五大支撑

就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