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925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格式.docx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学习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2、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设计特点与理念

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课教学的两个重点内容。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本节课采用图片、视频以及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小的趣味实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本节课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积极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节课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总结出结论,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很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互动与实践,将实验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将知识应用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力争体现“由生活到物理,由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学

方法

情境学习、互动探究、实验演示、启发讲授、总结归纳、合作学习

器材

[1]实验仪器:

音叉、尺子、铁架台、激光笔、音箱、钟罩实验仪、烧杯、水盆、机械闹钟、防水袋

[2]多媒体:

PPT、图片、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节(45分钟)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手段

备注

一、新课引入(1分钟)

播放音频:

听雨(鸟鸣、雷声、雨声、流水声等)

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述:

听雨的感受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声音,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声音。

也正是因为声音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丰富多彩。

可是,这些好听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聆听声音,感受声音。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声的产生(15分钟)

刚才那些动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家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比如尺子、书本等等产生声音,并且观察分析它们发出声音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

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发声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

提问:

谁来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发声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重述、归纳同学的回答

同学们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结论,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实验,请大家再次观察和分析,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将乒乓球用细线悬吊,并且乒乓球与音叉相接触。

敲响音叉,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将尺子压在桌边,拨动尺子使其发出声音,观察尺子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咙处,感受说话时喉咙的情况。

总结:

观察了以上几个实验之后,我们发现,音叉、喉咙、尺子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会产生振动,因此我们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一、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

同学们都举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因为振动而产生声音,吹笛子时笛子内部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还有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就是来它自翅膀的振动。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15分钟)

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可是声音还需要传到耳朵里才能够被我们听到。

那么,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真空传声实验

实验装置:

闹钟、真空保鲜盒、棉布。

实验过程:

1、将闹钟调至响铃状态,放入保鲜盒中,盖好盖子;

2、对保鲜盒进行抽气;

3、注意听到声音变化,思考其原因;

4、缓慢向保鲜盒内充气,注意听到声音变化,思考其原因。

谁来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

通过这些现象,大家觉得这在个实验中决定我们能否听到声音的关键是什么呢?

对,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保鲜盒内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

刚才我们说了,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那么是不是只有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呢?

还有没有别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如何证明这个问题?

大家思考几分钟,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

好了,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呢?

如果我们将一个发声的物体完全放入水中,就能知道谁到底能不能传播声音了。

接下来我们就观察一下这个实验。

水中传声实验

大水盆、机械闹钟、防水袋。

1、将闹钟调成响铃后放入防水袋内,并将防水袋完全没入水中;

2、观察是否能够听到声音。

刚才大家听到声音了吗?

由此可见,水也能传播声音,也就是说液体能传播声音。

现在大家看看课本14页的探究问题,并且和同桌一起进行实验。

固体传声实验

课桌

1、一人轻敲桌子,使得对方无法听到声音(重点提示敲桌子的力度要小);

2、保持敲桌子力度不变,观察者将耳朵贴近桌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通过以上的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知道,声音依靠各种物质来传播,我们把这样的物质称为介质。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与水波在水中的传播相类似。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称为介质。

兴趣高涨,踊跃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分析发声物体的特征。

观察演示实验并亲身参与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问题,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

观察实验过程,仔细闹钟声音的变化。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陈述自己的观点。

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思考。

进行简单的猜想和假设,提出初步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

答:

听到。

翻阅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对实验现象进行进一步归纳。

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感受声音的产生,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利用演示实验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知识。

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知识。

三、应用与实践(6分钟)

展示图片:

老式唱片机以及唱片

这是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的老式唱片机,我们看到,唱片上有凹槽,播放时唱片机的探头就在凹槽里运动。

大家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分析唱片机是如何记录声音和播放声音的。

哪位同学来说说唱片机是如何记录声音和播放声音的?

唱片记录下声音的振动的情况,这就是唱片上凹槽的成因。

唱片机播放时利用探头在唱片凹槽内的滑动实现声音的重现。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记录声音,比如我们常用的CD,mp3播放器等等。

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和月球表面的情景

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宇航员在空间站内以及在月球表面时的情景,实际上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是依靠无线电对讲机来进行交流的,而在空间站内却可以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呢,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但是众所周知月球表面并没有空气,因此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讲机进行交流。

而在空间站内则有空气存在,因此,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可以进行直接的对话。

观看图片。

思考唱片机的工作原理。

根据声音的产生条件分析老式唱片机的工作原理。

观看图片,并进行思考。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布置作业

重温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实验大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投入到学习当中。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上安排了很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这里就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