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153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各种表现,认识到四大发明的出现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教材

分析

重点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发达经济的表现。

难点

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键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课后

小结

为什么我国古代会出现如此瞩目的发明呢?

有社会的因素,更多的则是科学家和劳动者们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结果。

先辈们立足实践,锲而不舍,最终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最好的表现。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经济

重心

南移

 

两宋

手工

四大

发明

一、经济重心南移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无论胜负,最终的结果都以议和告终,宋政权被迫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

一个软弱的政府怎么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呢?

两宋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今天就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新课

1.江南的开发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早期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北方。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中把当时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分为9等,其中1-6等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秦汉时期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史记》中对于当时南北方有这样的记载: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说明这一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南方。

但这种状态从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改变了,北方经济不断衰退,南方经济也就是长江中下游经济不断发展,且于两宋时期最终超过了北方。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1)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肯定和自然条件有关。

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丰富的水、热资源利于农作物生长。

在相同人力和技术条件下,南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但由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人口集中,因此这里也成为经济中心。

但随着人口的南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2)北方人口南迁

中国历史上由北方向南方曾出现三次人口大迁徙,如下表所示:

从表格内容可知,为了躲避战乱,人口大量迁徙,主要的方向是由北向南,迁徙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南方人口最终超过了北方。

人口的大量迁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生产经验、多样的作物种子和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些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比如西晋永嘉之乱,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黄河流域,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东晋政府的妥善安置,加上百姓的辛勤劳作,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史料有这样的记载:

南方一年的粮食丰收了,则几个郡县的老百姓都不会挨饿了。

这说明此时南方的经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还有了很大的富裕。

这和秦汉时期相比南方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

北宋时期,由于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最终超过了南方。

(3)政府的支持

那么,面对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南方的政府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

阅读以下材料: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

(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宋史》

从中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态度,非常重视农业,不但对农民减免租税,还免费发给农民各种谷物种子。

《耕织图》是宋朝统治者为了帮助农民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所画。

耕图描述了水稻种植21个步骤,织图描述了纺织行业24个步骤。

每个步骤为一幅画,旁边配以五言诗一首,向农户宣传农耕和丝织的基本知识。

政府的鼓励政策再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人口迅速增加

最多时人口达到上亿;

这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详细记载:

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与公元2世纪相同。

在其后的三个世纪中,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

在1100年,人口达到一亿。

人口的增加得益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2)粮食产量增加

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长时间的日照,人们开始种植双季稻和三季稻,同时还引进了抗旱高产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

“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

……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

”这充分地说明了占城稻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高产、便宜,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的需要。

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粮食产量的提升,这使得南方成为国家的粮仓。

很多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苏湖熟,天下足”。

这说明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

(3)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以下表格反映了两宋时期南北方丝织业情况,它说明了宋代的纺织业从产量上南方超过了北方。

北宋政府赋税收入的绢帛已超过盛唐的三倍。

宋代手工业的另一个佳品是瓷器。

南宋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镇,这里出产的青白瓷驰名海外。

(4)商业繁荣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很多农民开始大量种植商品性农产品,出现了如茶农、菜农、果农、蔗农等。

同时两宋打破了唐朝以来的市坊制度,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商河图》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图中不仅是店铺沿街而开,还出现了只有晚间才发挥作用的灯箱。

南宋时,杭州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也极为发达,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之称,南方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所得税收用宋朝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动辄百万计”。

(三)小结

两宋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南方经济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这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正所谓:

国家经济,仰给江南。

二、宋朝手工业的繁盛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百工的说法,涉及金、木、石、竹、漆等各个行业。

比如采矿业、冶炼业、铸钱业、制盐业、制茶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等等。

到了宋代,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兴盛的态势,以下就丛丝织业和制瓷业两方面初步了解。

1.高超的丝织技术

(1)“丝国”的由来

丝是是天然纤维中最长的一种,一根丝可达到1000米。

丝织品柔软、光滑,深受大家喜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

罗马人把我国丝绸看作无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

那么我国丝织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关于养蚕缫丝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是伏羲氏发现了养蚕缫丝的秘密,一个是皇帝的元妃嫘祖教老百姓养蚕缫丝。

(2)探秘《蚕织图》

上一讲我们提到宋代楼璹的《耕织图》,这是政府为了帮助老百姓掌握种植技术和丝织技术所画的。

《蚕织图》是其织图的宋代摹本,一共有24个画面,描述了从养蚕到织帛的整个过程。

第13幅,题目为燲茧。

蚕吐丝做茧的时候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下旬,大概5、6月份,江南已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

为了促进蚕加快吐丝,缩短做茧时间,同时保证蚕茧的干爽,就用火盆人工加温,但又不能过于干燥,所以放水盆调节湿度。

高脚灯台,则表明这一时期是成茧的关键时期需要日夜精心管理。

这种加温技术,在一些地区至今仍在使用。

第16幅画“盐茧瓮藏”则描述了保存蚕茧的科学方法。

对于这一画面,楼璹有这样解释:

盘中水晶盐,井上梧桐叶。

陶器固封泥,窖茧过旬浃。

意思是把蚕茧放在陶罐里,撒上盐,然后敷上梧桐叶,用泥封住罐口。

这一蓄茧技术,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

“用盐杀茧,易缴而丝韧。

”这样可使蚕丝明亮柔韧。

称重的意义在于要保证蚕茧和盐的比例合适,一般是10斤蚕茧加入2两盐。

后边的8幅主要描绘了纺织过程,包括纺织工具和技术,其中绝大部分后世虽有改进,但其原理是没有改变的。

比如第22幅挽花中的提花机,各个部件至今都能标出名称。

据史学家考证,这幅图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提花机图,反映了宋代时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工艺完善,设备先进,说明我国丝织技术至此已经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并没有大变化。

(3)精细的行业分工

宋代时丝织业的发展还表现为行业的分工。

农村妇女养蚕缫丝,然后把蚕丝出卖给专门的“织帛之家”,同时行业内部的也出现了分工,如挽综工、提花工、织工、染工、纺绎工等。

这些又大大推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宋代丝织业规模巨大,尤其是官营丝织业,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

1083年仅成都锦院就有117间场房,154台织机,共用工人449人,每年用丝115000两,染料211000斤,生产锦1500匹。

)同时民间的丝绸生产也空前发达,这两句诗“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

”“竹窗轧轧,寒丝手拨,春风一夜,百花尽发。

”就是民间纺织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4)不断创新的丝织品种

宋代丝织业的发达还表现为丝织品种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其中锦和缂丝在宋代最为突出。

宋锦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两种经纱、三种颜色用三种斜纹方法织成,图案多采用小朵花、规矩纹,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生动活泼。

宋锦除用作服饰外,还作为书画的专用材料,深受书画家欢迎。

缂丝,又名刻丝,宋代时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织艺术品。

缂丝是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的,一般有16道工序。

日本人把它叫作“缀锦”。

这种织法能织出无比精细的花纹,但相当费时。

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一整天的工作,只能织出2厘米的长度,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

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北宋的缂丝织物“紫天鹿”,纹理细腻,颜色鲜艳。

南宋时,著名的艺人专门仿织画家的书画,织出的成品和原作一模一样。

2.“瓷的时代”

(1)四大名窑

宋代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制瓷业最为杰出。

名窑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似雪、似银、造型生动。

汝窑的青瓷似玉、类冰,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官窑的粉青胎薄釉厚、端庄大方、哥窑的开片、景德镇窑的影青。

钧窑的窑变,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

有的天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以上四大名窑为北宋的著名官窑,所产瓷器主要供应官府和宫廷。

(2)哥窑的传说

兴起于龙泉的哥窑瓷器釉色表面形成自然的裂纹,被称作开片或冰裂纹。

这是瓷器冷却过程中,釉面收缩不均匀的结果。

这种纹路似裂不裂,大小不一,绝无一模一样,整件瓷器光彩照人,古扑高雅。

关于哥窑有这样的一个传说:

浙江龙泉有姓章的哥俩儿,哥哥章生一要用人工的方法烧出“窑变”瓷器。

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

他的弟弟则从颜色入手,用梅树的叶子调成浆,给瓷坯上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

哥两儿轰动朝野,他们的瓷窑列为官窑,被皇帝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