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852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卷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材料中“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削弱,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并非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A错误;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没有体现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C错误。

4.“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

“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

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5.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

“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

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某朝”指

A.西周B.西汉C.唐朝D.元朝

【解析】据材料“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规定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权力受中央制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

唐朝实行三省制,将权力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对该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孝廉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标准B.诱导了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

C.阻碍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解析】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促使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道路,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故D正确;

A是汉代选官标准;

B与材料科举制度不符;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故C错误。

7.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翰林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材料“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表明内阁只是个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内阁阁臣的权力,故B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办事效率和受皇权的限制,故CD项错误。

8.1800年,嘉庆帝曾说:

“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

……(然)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可见,嘉庆帝质疑了军机处工作的

A.高效性B.创造性C.特殊性D.保密性

9.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的材料,据此可知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

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反对死

刑票数

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D.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解析】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是雅典民主的弊端的产物,是典型的冤假错案,看上去程序的公正但却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A正确;

民意的广泛性未必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涉及表决的单一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

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内阁制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C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

11.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

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

C.联邦议会掌握立法实权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

12.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

他说:

“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

A.维护国家独立自主B.维护民族利益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学习西方技术

【解析】从材料中涉及到的内容来看,他主要涉及到的是“国脉”、“国威”以及“边境”问题,所以他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独立自主的内容;

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民族观念;

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

13.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解析】以夷制夷是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以夷制华是请政府利用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以华制华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故A正确;

其他三项顺序颠倒。

1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

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15.下图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两大理论,以下史实中最能体现两大理论交叉内容的是

A.辛亥革命的爆发B.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C.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D.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解析】据材料“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主张反帝反封,促进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进行,故D正确;

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且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故A错误;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

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在1915年,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

16.遂川人民曾传出这样的民谣: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

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

这首民谣可能流行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7.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

“维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

曰: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该文中的“某年某月某日”可能是

A.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B.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五日

C.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D.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五日

【解析】从材料中的“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说明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B项;

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职务称谓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

因此该文中的“某年某月某日”可能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1937年4月5日),故答案为C项。

18.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解析】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

B想说法错误,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标志是武汉会战的结束;

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涉及到八路军可以看出;

D选项错误,第18集团军就不是。

19.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为此,解放军的行动是

A.发动百团大战B.千里跃进大别山C.打响淮海战役D.发起渡江战役

【解析】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与材料中“蒋介石”“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不符,故A项错误;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蒋介石……的胸膛插上一刀”“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相符,故B项正确;

1948年,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49年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21.《共产党宜言》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他们可以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