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4043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笔记文档格式.docx

2、实践性

第一章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知识素养

(1)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

语言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文章学(文章写作理论、文本知识、文章赏析知识等)

文艺理论(文学概论、古代文论、马列文论、美学等)。

(2)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

(3)与语文教学有较密切关系的新兴学科及其研究现状。

(二)能力要求

1、口头表达的能力

(1)准确性:

使用正确流利规范的汉语普通话。

(2)得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得体的言语。

(3)流畅性:

表情达意清楚明白,利于学生接受。

(4)自控性:

语量多少,声音高低,语速快慢

2、阅读能力

(1)语文教师要有广泛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2)阅读中的领会、分析和评价能力

A、领会B、分析C、评价

3写作能力

①会写记叙文,散文、回忆录、通讯、报道、游记等。

②会写议论文体的杂感、随笔、心得、小评论等。

③会写常用的总结、经验介绍、工作研究、调查报告等。

④会写教育教学论文。

4、组织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组织、管理课堂

驾驭课堂:

A、初级驾驭B、高级驾驭

(1)开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3)驾驭学生的思维

(4)了解学生的基本功

(三)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职业敏感

第二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什么是语文素养?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

它是语文知识、能力、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1、必要的语文知识

2、丰富的语言积累

3、熟练的语言技能

4、良好的学习习惯

5、深厚的文化素养

6、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于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定性:

工具性?

人文性?

传统语文教学:

突出强调工具性

把语文当作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上侧重于语言教学,把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定位在传授语文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等)上。

新课标:

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运用语文教材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以影响,发挥语文课程在学生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方面的重要影响。

拓展学生独立的、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让语文课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的表现:

1、以浓厚的道德说教取代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2、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3、有“圣化”、“升华”情结

新课标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提倡:

新课标呼唤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重视语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关于实践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1、传统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缺失

2、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教学中实践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训练,教师重讲轻练

2、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听——说——读——写

为什么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好语文?

1、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都是实践

2、语感的养成必须依赖于语文实践

3、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的途径:

1、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

A、课堂教学中对听说读写实践环节的重视

B、让语文课走出学校,走进生活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校园活动资源、地方资源、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

青少年活动中心、商店、各类公园等;

报刊、广播电视中某些固定专栏或节目

3、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变之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性学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有趣、成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理论背景: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2)改变之二:

合作学习

“合作”是学习的组织方式,与“个体”相对应。

指学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必须有一种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

(3)改变之三:

探究性学习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行语文课程在体系上的弊端:

1、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

2、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

3、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教材的改革方面:

(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

课堂学习方式的改革:

①打破学科本位,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资源

②在计算机环境中学语文

2、把语文课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五、新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目标:

(一)、新课标的总体框架

四个学段、五个板块、三个维度

四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五个板块: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个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的主要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阶段性目标:

三个维度是如何贯彻在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板块中的?

一、知识和能力(全面的知识观和能力观)

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习生活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

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注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以阅读板块为例:

知识方面:

1、提倡扩大阅读面,“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2、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九年相加,应达400万字以上。

提倡读整本书,在第四学段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以写作为例:

能力方面(个性化写作和创意表达的能力)

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

第三、第四学段: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板块:

1、过程方面:

第二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方法方面: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识字板块:

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A、培养阅读的兴趣(情感)

B、提倡个性化阅读:

强化对阅读内容的感受性、体验性

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一、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培养目标是什么?

(升学)

A、教学时间的定量失控。

B、以高考手段代替教学手段。

C、以知识的灌输和题型训练,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1、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各自特色的和谐素质结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好相对稳定的素质基础,要使学生学会作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相比有那些不同?

A、教育质量观(如何评价教学质量?

怎么考便怎么教,考什么便教什么

B、教学模式(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C、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同

D、教育的对象不同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一、变革陈旧而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学校对小孩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小孩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二、改变学生的能力测试体系,降低难度

三、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倡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改革考试试题,消除试题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导向作用。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

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

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1、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

(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主要弊端:

教师一言堂,垄断课堂教学,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