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496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很多,主要人物及事迹有:

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黄继光——用胸口堵机枪;

最誉为“最可爱的人”

⑴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

彭德怀。

⑵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⑶签定的协议《朝鲜停战协定》

⑷胜利的意义:

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B、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

C、这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⑸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改革

⑴土地改革的目的: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⑷带来的变化:

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⑸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化”

⑴制度依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特点:

改造和建设相结合

1953年到1957年

⑶重要任务: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⑷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

⑸成就:

长春汽车制造厂、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⑹意义:

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954年9月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3、三大改造(1956年“三改”

⑴内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⑷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1、“大跃进”运动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⑴存在的错误或问题: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⑶表现:

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失误原因(教训:

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五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⑴“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⑵“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

⑶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

自然灾害,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第六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966年到1976年

⑵冤案:

刘少奇于1969年被迫害含冤去世,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⑶动乱表现: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党政机关受到冲击。

⑷开始、结束的标志:

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粉碎“四人帮”

⑸性质: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⑵地点:

北京

⑶会议内容:

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政治:

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

“拔乱反正”,为冤假错案评反。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赤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2、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点:

包产到户,分干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

⑵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⑶意义:

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扩大

⑴建立背景:

改革开放

1980年

⑶第一批开放经济特区:

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

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是扩大开放的窗口。

⑷意义和作用:

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影响(作用:

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十一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修订《宪法》;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

依法治国: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义义道路前进

1、十二大、十三大(见专题部分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

⑵内容:

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国,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十四大、十五大见专题部分

第十三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第十四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⑴提出的目的:

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⑵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⑶提出的依据:

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⑷内容(含义: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实践:

香港:

1997年7月1日,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

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交流领域:

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

第十五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见专题部分

第十六课朋友遍天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代表时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⑶1954年,中、印、缅三国倡导,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万隆会议: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⑶美国的破坏: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⑷“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提出,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重要贡献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美、中日建交(见专题

第六、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社会生活

1、科学技术成就:

两弹一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升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位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学成就:

1973年,科学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技政策:

1986年3月,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制订了“863计划”。

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高技术发展的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2、教育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转移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高等教育的发展:

扩大招生,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3、文学艺术: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

许海峰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

4、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