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444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法课件Word格式.docx

市场是一种客观的资源组织形式,而计划是一种主观的资源组织形式,进而言之,市场体制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人的私利,是人性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的最集中体现,而计划体制的动力则来自于人的功利心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服从。

因此,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市场比计划更合乎人的本性,更能激励市场主体创造财富,更具有信息优势,因而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可以说没有市场制度就不会有现今人类的文明。

但是市场并不是最优的而是次优的资源配置形式,它只是相对最满意的资源配置形式,因为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存在着一些非效率的情况。

这主要表现为,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往往会不择手段,如果他们不能实现收入的最大化,就会力图实施成本的最小化,比如“搭便车”(不作任何支出而坐享他人所成)、转嫁成本乃至侵权等,这几乎成了经济人的一种天性偏好,这种偏好集中表现为他们的本性并不追求生产性努力,而只追求分配性努力,在经济活动中,并不力图把蛋糕做得更大,而只会力图在有限的蛋糕中尽量得到最大的份额,经济人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必然导致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形。

对于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经济学家多有揭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将它概括为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

现代学者对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主要作了以下6个方面的概括。

1.市场的不完全。

主要是指市场容易形成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的情形。

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的必然规律,市场效率的获得有赖于竞争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市场依赖竞争而得以繁荣。

然而,竞争又具有否定自身的倾向,即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垄断;

而垄断不仅会抑制竞争,减损市场的效率,而且还会抑制创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在自由竞争中,企业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一方面通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获得递增利润,另一方面当其不断扩大的企业的规模达到垄断程度后,它就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因此,经济人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会竭力通过垄断的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对垄断利益的最大追求,就必然要导致资源运用和资源分配的低效率以及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这种情况下,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垄断及其危害的,需要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反垄断法加以克服。

2.市场的不普遍。

市场的不普遍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的缺位。

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发挥其配置资源功能的,价格机制不健全,必然妨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表明凡是价格机制不存在之处,就是市场不普遍之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配置功能和分配功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以部分环境资源领域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处于低价或“无价”状态的话,那么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就不会被纳入利润计算的范围,由此就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界定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的所有权,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法律上都存在着困难。

所以,严格地说,在我国的环境资源领域,现在所存在的还是一种模糊的公共所有权或者根本不能确立的所有权。

在这种产权制度下,经济人的自利性中的非理性行为就会凸现出来,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破坏就不可避免,而要克服这种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民法却显得软弱无力。

这就需要通过属于经济法范畴的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的调整,才能有效地克服资源滥用和环境破坏。

补充:

古今中外环境污染案例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

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

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

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

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

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

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

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

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

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

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

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

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

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8、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

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

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9、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

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

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10、今年2月20日,盐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停水事件,因多个自来水取水口的水源被污染,盐城市约20万居民无水可用长达66小时40分钟。

  20日早晨6点半左右,早起的盐城市民打开自来水,发现水中传出一股刺鼻怪味。

邻居们互相打听,陆续证实了一个坏消息,水出问题了。

无水可吃,无水可用,简直是一场噩梦。

市民们开始疯狂抢购矿泉水。

盐城提出的城市发展口号是“水绿盐城”,有揶揄者网上发帖调侃:

“我们要建水绿盐城,今天水真的‘绿’了,城市也乱了。

”官方当天发表声明,肇事者是上游的一家化工厂。

  

3.信息失灵。

信息失灵主要是指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

信息不充分,是指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量上的不足。

信息不充分与经济人之间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因为经济人的理性在事实上是有限的,所以获得完全信息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的分配不均匀。

这一方面表现为信息优势主体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损害劣势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劣势主体却不能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去维护自身的利益。

(如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

信息不准确,是指信息在质上与客观事实不一致。

造成信息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发生计算失误和分析方法的错误;

二是出于某种目的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想方设法隐瞒自身获得的信息,或用其他各种手段制造不正确的信息,如虚假披露等。

因此,就需要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计算、分析、加工、传递、储存、输出、利用以及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等纳入经济法的规制范围。

4.外部性问题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

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

Pigou)。

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

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

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斯蒂格勒(G·

Stigler)和阿尔钦(A·

Alchian)同游日本。

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

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

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

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5.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不把任何人排斥在享受之外的产品,如公共基础设施、国防、教育、通讯、交通、能源、供水、供电、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

私人产品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排他性,即消费者只有通过付费才能获得这种产品;

二是争夺性,即一人消费的该项产品,就意味着他人不能再消费该项产品。

公共产品也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非排他性,即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则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如果对免费享用者进行排斥则会产生巨额成本;

二是非竞争性,即同一公共产品可以被许多人同时享用,一个主体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主体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单靠私人力量是难以提供的。

正是因为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可能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果:

一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就可能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不能产生正常的联系,致使生产者投资行为无利可图,最终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足;

二是公共产品的这种特性还极易诱发经济人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从而使公共产品在收费上存在困难(如灯塔的收费),从而导致市场中的私权主体无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三是由于私权主体价值取向难以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目标而不愿提供,或者缺乏承担公共产品的实力(如缺乏资金或者高新技术)而难以提供。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必然能够产生出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而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