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290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笔算的算理,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笔算的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笔算的算理。

【实施资源】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口算导入

1.口算

22×3=13×3=4×25=32×5=24×3=

22×30=11×50=20×25=42×40=24×30=

2.谈话:

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上课第一环节,复习口算,为学生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准备了条件,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问题探究

1.课件呈现例1。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

一共买了多少本?

该怎样列式呢?

为什么?

2.揭示课题:

请认真观察,再想一想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3.请大家想一想,这个算式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可以试着算一算,并借助点子图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4.交流算法,对比异同。

请学生展示各自的算法,并利用点子图直观的表示出来。

预设1:

14×6×2

预设2:

14×4×3

预设3:

14×10+14×2

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后得出:

都是采用“先分后合”的思路,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旧知来解答的。

5.尝试用竖式表示计算的过程

刚才大家已经达成共识。

如果让大家用竖式表达出计算的过程,该怎么写呢?

请大家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14×12的结果。

7.展示竖式,并借助点子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利用学生展示的笔算方法,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

先用个位上的2乘14,得28;再用十位上的1乘14得14。

设问:

这个14表示14个一吗?

接着,边叙述边书写:

它表示14个十,是140,是14乘10的积。

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

然后,把这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笔算:

14

×12

28------14×2的积(2套书的本数)

14-----14×10的积(10套书的本数)

168

提问:

用十位上的1去乘14时,积的末尾为什么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及时练习:

用竖式计算13×31

8.讨论交流,总结算法。

大家已经明白了笔算的道理,请大家再认真观察笔算过程,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第一步用第二个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数;第二步再用十位去乘第一个数,最后把两部分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

由提出问题到探讨笔算方法,再到小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活动全过程。

这其中的探讨笔算方法是活动中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亲历了自主尝试、讨论交流、共同整理的序列活动,经历了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并用点子图展示笔算方法,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自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方法。

(2)练习十第3题。

放手让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说出错的原因,再修正。

【设计意图:

练习按照难易程度的顺序展开。

先让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完成竖式的全部内容,熟悉竖式的书写格式;接着通过鸡蛋图进一步理解算理,最后在改错过程中再次深化算法。

(3)练习十第5题

独立思考,并解答。

随后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先用第二个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去乘第一个数,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部分的积相加。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有用乘加、乘减及连乘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经验,并在在上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曾进行过48×2×4=48×8这类的题组练习,这些经验都将为学生初次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教材中提供场景,让他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将难点转化,以旧知解决新问题。

本节课的安排上,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要关注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重组课时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自由探索空间。

重组并不是把几块内容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要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为主线,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所要用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计算24×12,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的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我觉得在此设计了让学生看书自学或让同桌帮助,这都是很好的形式,给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在接下去又安排了23×13,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第三、四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由此,自然的引入到“笔算”中来,再让学生探索笔算的具体方法以及与以前学习过的方法的关系,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笔算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整节课与原教材比较,内容增加了不少,但并没有因此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

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又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

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必要的发展。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三、计算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如在教学24×12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得算理算法。

体验知识的活的过程和积累过程。

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

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老师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的: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所以导入环节的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情境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买图书,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揭示数学信息与问题,巧妙地将相关旧知识与要探究的新问题串连在一起,利用转化思想,把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14×2和两位数乘整十数14×10,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得到有效复习与铺垫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由易到难渐进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学习热情。

二、有效的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大脑发育过程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其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形象思维能力却比较发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小学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引入形象思维,注重数、形结合,创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并形成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由算式到口算到分步的竖式,再到规范的笔算竖式,学生实际上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的思考过程及运算顺序的训练,很好的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总结应变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

主要解决乘得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笔算方法选择以例1的“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

一共买了多少本?

”这个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主要体现计算是为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的。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直接呈现口算和列竖式两种计算方法,当然需要学生把中间的思考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归纳。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1、掌握乘得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1.填空。

(1)口算200x60,可以先算()x(),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个0,结果()。

(2)笔算13x32,先用第()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口算

22x30=60x50=30x22=20x22=

10x80=11x40=40x50=12×60=

3.列竖式计算

22x1314x2116x1142x2134x12

4.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2箱苹果,每箱12千克,水果店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如果苹果每千克卖3元,一共能卖多少钱?

(2)菜地有32行白菜,每行21棵,菜地一共有白菜多少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探究,在教学时,对笔算算理的体会上,教师注意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尝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创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标分析

注意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一是要了解学生列竖式计算法则的掌握情况;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计算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乘的顺序、积书写的位置和最后相加时计算的正确性等;三是要依据《标准(2011)》的评价建议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提出适当的要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是每分1~2题)。

(2)放手自主探究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再引导学生发现乘积和乘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在描述规律时可能会表述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