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7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77 大小:60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7页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2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考博解剖习题集(系统+局部)全套 超详细.docx

(一)诸论

1.解剖学的标准姿势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前(拇指在外侧)。

2.人体解剖学方位术语

按照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表示方位的名词,用来正确地描述各器官或结构地

互相位置关系,所以这些名词都成对分组:

(1)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相对远近关系的名词。

按解剖学姿势,较近颅为上,较近足的为下。

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cranial)代替上;用尾侧

(caudal)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2)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

是指距身体前、后相对远近关系的名词。

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

(ventral)和背侧(dorsal)。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palmar和背侧。

(3)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

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和结构与人体正中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

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

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ulnar)代替内侧,用桡侧(radial)代替外侧。

下肢小腿部有胫骨、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故又可用胫侧(tibial)和腓侧

(fibular)称之。

(4)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

是表示与体腔或有腔隙器官的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名词,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5)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

是指与皮肤表面的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即离皮肤近者为浅,离皮肤远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

二、骨学

1.骨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骨的形态:

(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

体表

面有l-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

两端膨大称骺。

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是软骨,称骺软骨,软骨细胞不断分裂使骨加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短骨形似立方体,多分布在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另有发生在某些肌位内的小骨,称籽骨,如髌骨和第一跖骨头下的籽骨

(2)骨的表面形态

1)骨面的突起:

由于肌腱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隆起,其中明显突出于

第277页共277页

骨面的叫突;末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较广逐渐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叫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叫转子;长线形的高隆起叫嵴;低而粗涩的叫线。

2)骨面的凹陷:

由于与邻位器官、结构相接触或肌肉附着的影响而形成。

大而浅的光滑凹面叫窝,略小的凹叫小窝或小凹;长的叫沟;浅的如手指的压痕叫压迹。

3)骨的腔洞:

由于容纳某些结构或空气,或由于某些结构穿行所形成。

一般将较大的空间称为腔、窦、房,小者叫小房;长的骨性通道叫管;腔或管的开口叫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4)骨端的膨大:

骨端圆形的膨大叫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头下方较狭细处叫颈;椭圆形的膨大叫髁;髁的最突出部分叫上髁。

5)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处;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迹,是血

管、神经或肌腱的通过处。

(3)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

1)骨质:

分密质和松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的表面。

骨松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

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

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

脉经过。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

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

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但是,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

如骨膜剥离太大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

衬在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内的膜称骨内膜,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3)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

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

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活力。

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

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而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床常选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

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l-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

动脉均有静脉伴行。

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不清楚。

神经一般伴滋养血管进

入骨内。

(4)骨的功能

①骨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

②骨基质中有大量钙盐和磷酸盐沉积,是钙、磷的储存库。

③另骨髓还具有造血功能。

2.躯干骨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

包括24块椎骨(C7T12L5)、l块骶骨、l块尾骨、l块胸骨和12对肋。

(2)功能:

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3.椎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椎骨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

块。

成年后5块骶椎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合成1块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由前方的椎体(短圆柱形)和后方的椎弓(板状)组成。

1)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表面是密质。

椎体后面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2)椎弓是弓形骨板,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

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伸展,称椎弓板。

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

1个棘突,伸向后方或后下方。

l对横突,伸向两侧。

2对关节突,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问:

用三线表的形式比较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中大02)

1)胸椎:

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椎体上缘和下缘的后方分别有上、下肋凹。

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T1与T9以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

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则朝向前)。

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2)颈椎:

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呈水平面。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 。

椎体钩若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横突上有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有颈总动脉经其前方(头部出血

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一时性止血)。

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

前弓后面

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第2颈椎又名枢椎,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

齿突原为寰椎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体融合。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3)腰椎:

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术。

4)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

盆面(前面)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中部有四条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

后面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

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

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

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

骶骨上面的耳状面与髋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

5)尾骨:

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4.胸骨和肋的形态结构

1)胸骨:

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可分柄、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

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

2)肋:

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

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连接,称真肋。

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称假肋。

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肋骨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

后端膨大,称肋头(与胸椎肋凹相关节)。

外侧稍细,称肋颈。

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

肋体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

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

前端与肋软骨相接。

第1肋骨扁宽而短,分上、下面和内、外缘,无肋角和肋沟。

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腱附着的结节。

其前、后方分别有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经过的压迹。

第2肋骨为过渡型。

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

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

5.脑颅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颅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

颅可分为上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其分界线。

(1)脑颅骨:

脑颅由8块组成。

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

和顶骨。

它们构成颅腔。

颅腔的顶也称颅盖,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

颅腔的底由蝶骨、枕骨、颞骨、额骨和筛骨构成。

额骨位于颅的前上方,分额鳞、眶部和鼻部三部分。

筛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腔上部和外侧壁,此骨额状切面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

筛骨迷路三部。

筛窦存在筛骨迷路内,迷路内侧壁有两个卷曲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蝶骨形像蝴蝶,居颅底中央,分体、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

体内含蝶窦。

体上面呈马鞍状,称蝶鞍,中央凹陷称垂体窝。

大翼根部由前向后外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小翼与

体的交界处有视神经管。

小翼与大翼间的裂隙为眶上裂。

翼突根部贯通翼管,向前通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