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859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Word下载.docx

⑤100N。

2.已知力的大小为=100N,若将沿图示x、y方向分解,则x向分力的大小为N,y向分力的大小为N。

①86.6;

②70.0;

③136.6;

④25.9;

⑤96.6;

3.已知杆AB长2m,C是其中点。

分别受图示四个力系作用,则和是等效力系。

①图(a)所示的力系;

②图(b)所示的力系;

③图(c)所示的力系;

④图(d)所示的力系。

4.某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

和一个力偶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为。

①作用在O点的一个合力;

②合力偶;

③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④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5.图示三铰刚架受力作用,则A支座反力的大小为,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①F/2;

②F/;

③F;

④F;

⑤2F。

6.图示结构受力作用,杆重不计,则A支座约束力的大小为。

①P/2;

②;

③P;

4O。

 

7.曲杆重不计,其上作用一力偶矩为M的力偶,则图(a)中B点的反力比图(b)中的反力。

①大;

②小;

③相同。

8.平面系统受力偶矩为M=10KN.m的力偶作用。

当力偶M作用于AC杆时,A支座反力的大小为,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当力偶M作用于BC杆时,A支座反力的大小为,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①4KN;

②5KN;

③8KN;

④10KN。

9.汇交于O点的平面汇交力系,其平衡方程式可表示为二力矩形式。

即,但必须。

①A、B两点中有一点与O点重合;

②点O不在A、B两点的连线上;

③点O应在A、B两点的连线上;

④不存在二力矩形式,X=0,Y=0是唯一的。

10.图示两个作用在三角板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图(a)汇交于三角形板中心,图(b)汇交于三角形板底边中点)。

如果各力大小均不等于零,则

图(a)所示力系,

图(b)所示力系。

①可能平衡;

②一定不平衡;

③一定平衡;

4不能确定。

三、填空题

1.两直角刚杆ABC、DEF在F处铰接,并支承如图。

若各杆重不计,则当垂直BC边的力从B点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A处约束力的作用线与AB方向的夹角从度变化到度。

2.图示结构受矩为M=10KN.m的力偶作用。

若a=1m,各杆自重不计。

则固定铰支座D的反力的大小为,方向。

3.杆AB、BC、CD用铰B、C连结并支承如图,受矩为M=10KN.m的力偶作用,不计各杆自重,则支座D处反力的大小为,方向。

4.图示结构不计各杆重量,受力偶矩为m的力偶作用,则E支座反力的大小为,方向在图中表示。

5.两不计重量的簿板支承如图,并受力偶矩为m的力偶作用。

试画出支座A、F的约束力方向(包括方位与指向)。

6.不计重量的直角杆CDA和T字形杆DBE在D处铰结并支承如图。

若系统受力作用,则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方向。

7.已知平面平行力系的五个力分别为F1=10(N),F2=4(N),F3=8(N),F4=8(N),F5=10(N),则该力系简化的最后结果为

8.某平面力系向O点简化,得图示主矢R'

=20KN,主矩Mo=10KN.m。

图中长度单位为m,则向点A(3、2)简化得,向点B(-4,0)简化得(计算出大小,并在图中画出该量)。

9.图示正方形ABCD,边长为a(cm),在刚体A、B、C三点上分别作用了三个力:

1、2、3,而F1=F2=F3=F(N)。

则该力系简化的最后结果为并用图表示。

10.已知一平面力系,对A、B点的力矩为∑mA(i)=∑mB(i)=20KN.m,且,则该力系的最后简化结果为

(在图中画出该力系的最后简化结果)。

11.已知平面汇交力系的汇交点为A,且满足方程∑mB=0(B为力系平面内的另一点),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可简化为。

已知平面平行力系,诸力与y轴不垂直,且满足方程∑Y=0,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可简化为。

四、计算题

1.图示平面力系,已知:

F1=F2=F3=F4=F,M=Fa,a为三角形边长,若以A为简化中心,试求合成的最后结果,并在图中画出。

2.在图示平面力系中,已知:

F1=10N,F2=40N,F3=40N,M=30N·

m。

试求其合力,并画在图上(图中长度单位为米)。

3.图示平面力系,已知:

P=200N,M=300N·

m,欲使力系的合力通过O点,试求作用在D点的水平力为多大。

4.图示力系中力F1=100KN,F2=200KN,F3=300KN,方向分别沿边长为30cm的等边三角形的每一边作用。

试求此三力的合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的位置。

5.在图示多跨梁中,各梁自重不计,已知:

q、P、M、L。

试求:

图(a)中支座A、B、C的反力,图

(2)中支座A、B的反力。

6.结构如图,C处为铰链,自重不计。

已知:

P=100KN,q=20KN/m,M=50KN·

试求A、B两支座的反力。

7.图示平面结构,自重不计,C处为光滑铰链。

P1=100KN,P2=50KN,θ=60°

,q=50KN/m,L=4m。

试求固定端A的反力。

8.图示曲柄摇杆机构,在摇杆的B端作用一水平阻力,已知:

OC=r,AB=L,各部分自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计,欲使机构在图示位置(OC水平)保持平衡,试求在曲柄OC上所施加的力偶的力偶矩M,并求支座O、A的约束力。

9.平面刚架自重不计,受力、尺寸如图。

试求A、B、C、D处的约束力。

10.图示结构,自重不计,C处为铰接。

L1=1m,L2=1.5m。

M=100KN·

m,q=100KN/m。

试求A、B支座反力。

11.支架由直杆AD与直角曲杆BE及定滑轮D组成,已知:

AC=CD=AB=1m,R=0.3m,Q=100N,A、B、C处均用铰连接。

绳、杆、滑轮自重均不计。

试求支座A,B的反力。

12.图示平面结构,C处为铰链联结,各杆自重不计。

半径为R,q=2kN/cm,Q=10kN。

试求A、C处的反力。

13.图示结构,由杆AB、DE、BD组成,各杆自重不计,D、C、B均为锵链连接,A端为固定端约束。

已知q(N/m),M=qa2(N·

m),,尺寸如图。

试求固定端A的约束反力及BD杆所受的力。

14.图示结构由不计杆重的AB、AC、DE三杆组成,在A点和D点铰接。

、L0。

试求B、C二处反力(要求只列三个方程)。

15.图示平面机构,各构件自重均不计。

OA=20cm,O1D=15cm,θ=30°

,弹簧常数k=100N/cm。

若机构平衡于图示位置时,弹簧拉伸变形δ=2cm,M1=200N·

m,试求使系统维持平衡的M2。

16.图示结构,自重不计。

P=2kN,

Q=kN,M=2kN·

试求固定铰支座B的反力。

17.构架受力如图,各杆重不计,销钉E固结在DH杆上,与BC槽杆为光滑接触。

AD=DC=BE=EC=20cm,M=200N·

试求A、B、C处的约束反力。

18.重为P的重物按图示方式挂在三角架上,各杆和轮的自重不计,尺寸如图,试求支座A、B的约束反力及AB杆内力。

19.图示来而结构由杆AB及弯杆DB组成,P=10N,M=20N·

m,L=r=1m,各杆及轮自重不计,求固定支座A及滚动支座D的约束反力及杆BD的B端所受的力。

20.构架如图所示。

重物Q=100N,悬持在绳端。

滑轮半径R=10cm,L1=30cm,L2=40cm,不计各杆及滑轮,绳的重量。

试求A、E支座反力及AB杆在铰链D处所受的力。

第二章平面力系参考答案:

一、是非题

1、对2、对3、错4、对5、对6、对7、对8、对9、对10、错11、对12、错

1、①2、③②3、③④4、③5、②②6、②7、②8、④④②②9、②10、①②

1、0°

90°

2、10KN;

方向水平向右;

3、10KN;

方向水平向左;

4、;

方向沿HE向;

5、略6、2P;

方向向上;

7、力偶,力偶矩m=-40(N·

cm),顺时针方向。

8、A:

主矢为20KN,主矩为50KN·

m,顺钟向

B:

主矢为20KN,主矩为90KN·

m,逆钟向

9、一合力=2,作用在B点右边,距B点水平距离a(cm)

10、为一合力,R=10KN,合力作线与AB平行,d=2m

11、通过B点的一个合力;

简化为一个力偶。

1、解:

将力系向A点简化Rx'

=Fcos60°

+Fsin30°

-F=0

Ry'

=Fsin60°

-Fcos30°

+F=F

R=Ry'

=F

对A点的主矩MA=Fa+M-Fh=1.133Fa

合力大小和方向='

合力作用点O到A点距离

d=MA/R'

=1.133Fa/F=1.133a

2.解:

将力系向O点简化

RX=F2-F1=30N

RV=-F3=-40N

∴R=50N

主矩:

Mo=(F1+F2+F3)·

3+M=300N·

m

合力的作用线至O点的矩离d=Mo/R=6m

合力的方向:

cos(,)=0.6,cos(,)=-0.8

(,)=-53°

08’

(,)=143°

3.解:

将力系向O点简化,若合力R过O点,则Mo=0

Mo=3P/5×

2+4P/5×

2-Q×

2-M-T×

1.5

=14P/5-2Q-M-1.5T=0

∴T=(14/5×

200-2×

100-300)/1.5=40(N)

∴T应该为40N。

4.解:

力系向A点简化。

主矢ΣX=F3-F1cos60°

+F2cos30°

=150KN

ΣY=F1cos30°

=50R’=173.2KN

Cos(,)=150/173.2=0.866,α=30°

主矩MA=F3·

30·

sin60°

=45·

AO=d=MA/R'

=0.45m

5.解:

(一)1.取CD,Q1=Lq

ΣmD()=0LRc-

Rc=(2M+qL2)/2L

2.取整体,Q=2Lq

ΣmA()=0

3LRc+LR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