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0628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⑵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

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证治汇补·

哮病》曰:

“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哮病的诱因:

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

夙根: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

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

以上各种病因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病发作的诱因。

正如《景岳全书·

喘促》所云:

“喘有夙根。

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鉴别诊断:

喘证:

喘证与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

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

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

临床表现亦有明显区别,正如《医学正

传·

哮病》指出: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儿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

兼哮。

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发作期:

1、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3、浊哮

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

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华盖散

缓解期

1、肺虚

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

2、脾虚

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

3、肾虚

补肾摄纳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发生喘脱。

《临证指南医案·

喘》云:

“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至,肾失摄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以虚实为纲

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

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化痰降逆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

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1、肺气喘

补肺益气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肾气散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肺痈: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根据病情的发展而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热壅瘀血,血败肉腐。

肺痈属实热证,治疗以祛邪为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1、初期:

疏散风热,清肺散邪

2、成痈期: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糖加减

4、恢复期

养阴益气清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溃脓期,此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脓液能否通畅排除。

肺痨

肺痨由于痨虫侵蚀肺叶而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

※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汉代以前认为本病属虚劳病的范围;

二是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三是宋代以后对其病机的认识和理法方药的运用日趋系统全面。

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清热杀虫

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

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

温补脾肾,滋养精血

补天大造丸加减

肺胀: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叶胀满肺体胀大,不能降的一种疾病。

病象:

咳、喘、痰、肿。

体征:

胸中膨大胀满(桶状胸),面目四肢浮肿。

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1、外寒里饮

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小青龙汤

2、痰浊阻肺

3、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4、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芩散

痰饮:

病因为寒湿浸渍,饮食不节,劳欲所伤,或素体阳虚,肥胖湿盛,或年老多病等,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失于正常运化、输布,停积而为痰饮。

痰饮之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阳虚阴盛

痰、饮、水、湿

痰多由热煎熬而成,分有形、无形之痰。

有形者,形质厚浊,咳咔可见;

无形者,无处不到。

痰之为病,病证复杂。

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为稀涎,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空腔或体位低下之处。

水为阴邪,有阴水、阳水之分,为清液,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四末;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

但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宗旨。

饮留胃肠者为痰饮,饮留胸胁者为悬饮,饮停胸肺者为支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

痰饮

1、饮停于胃

和中蠲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邪化热

清热逐饮

甘遂半夏汤

3、饮留于肠

攻逐水饮

已椒苈黄丸。

防己

悬饮

1、邪犯胸肺

和解少阳,宣利枢机

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

十枣汤

3、气滞络痹

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

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

支饮

温肺化饮

方药;

溢饮

解表化饮

心悸:

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包括心悸和怔忡。

1、心悸与怔忡:

病因

病机

症状

惊悸

多由外因所致惊恐恼怒而发

心之用病(功能性)

心跳多居心中(胸中表现为心中促动不安)怕惊恐,以时作时止为特点

怔忡

多由内因而发心竭过劳而作

心之体病(器质性)

心跳上喉,下及腹范围大,表现为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做无休止

2、辨脉象变化:

心动过速型心悸:

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

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两虚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3、肝脾阴亏

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芩桂术甘汤

6、血瘀气滞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7、痰浊阻滞

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导痰汤

8、邪毒犯心

清热解毒,益气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