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以及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以及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以及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得怎样?
)
注意“陋”这个字,还记得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吗?
(生:
左窄右宽。
竖折紧紧托住丙,但又不和丙相连。
)
(3)对照批改自己写的,写错的或觉得自己写得不好看的就在旁边再写一个。
3.回顾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三次登门去向福楼拜请教,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写出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评:
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师:
上节课我们还抓住人物的对话(板书:
对话)学习了莫泊桑第一次登门求教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
二、学习“二次拜访”,感悟“仔细观察”。
师:
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预设:
第6自然段:
1、生:
我从“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读出他很勤奋好学。
2、生:
我从“一进门就说”感受到莫泊桑急于向老师求教的心理。
(读出你的感受。
)多么虚心好学的莫泊桑啊!
板书:
虚心好学
“一进门就说”迫不及待。
谁再读。
第7自然段:
(一)生:
我感受到福楼拜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强烈。
怎么感受到的?
生:
我从“三个不”还有一连串的问感受到的。
(是的,标点符号也说话呢。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他要求严格,望生成龙!
读出你的感受。
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好。
不好。
“滔滔不绝”你再来读。
福楼拜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生平所学一下子都教给学生啊!
(二)生:
我读懂了福楼拜为了让莫泊桑懂得怎样仔细观察,列举了马车的例子。
我觉得他教学有方。
教导有方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他不是仅仅讲道理,而是以马车为例,具体指导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样学生一听就懂。
那你懂得了如何观察了吗?
观察不同外形、不同天气下马车的不同,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师点:
要运用多种感官)
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与之相关的事物。
瞧。
我们也读懂了。
福楼拜果然教学有方。
谁来读出你的感受。
(评:
你把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带到了我们面前。
(三)生:
我也感受到福楼拜教学有方。
他没有直接告诉福楼拜这些不同,而是用了一连串的问。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
那,你听——如果福楼拜这样说。
老师让学生听改为陈述句的句子,比较一下,这样说好不好?
他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
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看样子,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谁再来读一读。
评:
这一连串的问发人深思。
这滔滔不绝的发问一次又一次地叩击着莫泊桑的心灵。
!
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对比学习“三次拜访”,感悟“用心揣摩”。
“从此,——”引读第8自然段。
那么,这一次福楼拜又会给莫泊桑哪些指导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自然段,用心揣摩福楼拜的第三次指导与第二次指导有哪些不一样?
再想想为什么会不一样。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我发现两次指导,态度不同。
前一次有些严厉,这次有赞赏的意思。
具体说出你的发现。
我从“微笑”一词读出福楼拜看到莫泊桑的进步,心里很高兴。
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大师对弟子的肯定、赞扬。
还有谁也读懂了这句话?
我读懂了“才气是坚持写作的结果”意思是说,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成功。
就像我们学习写作也是这样,开始不会写,坚持练习,写作水平也渐渐提高了。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理解,真会学习!
有许多作家,像夏洛蒂&
middot;
勃朗特就是靠坚持走向成功的。
你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谈体会,真好!
“才气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这是大师对弟子更高的期望。
谁再来读。
真是语重心长!
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指点迷津,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谆谆告诫,福楼拜不愧是教导有方的好老师!
齐读。
我们发现,这两次福楼拜指导的内容也不一样。
第二次是指导他怎样仔细观察。
这一次指导莫泊桑发现特点,并把它们写下来。
你觉得福楼拜对莫泊桑写作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出示第九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你给大家读第一段话,再邀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话。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福楼拜的这两段话各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说的,找出这样的句子。
指名读两段话的中心句。
福楼拜师怎样告诉弟子这些道理的。
(举例子)
如果你也和莫泊桑一起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你会明白什么?
我明白了我们观察的时候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不能人云亦云。
我明白了在写作的时候要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人物的特征写出来。
……
福楼拜不愧是大师,再高深的写作技巧经过他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连我们也明白了。
(谁再来读一读,带领我们一起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
“画家的那种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想不想看看福楼拜这位文学大师是怎样运用画家的手法写人的?
出示:
他的名篇《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认真听,猜猜这段文字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头发顺着前额剪齐,像乡下教堂里的歌童,看起来又懂事,又不自在。
他的肩膀虽然不算宽,可是那件黑纽绿呢小外衣一定穿得太紧,袖口绷开了线缝的地方,露出了晒红的手腕,一看就知道是卷起袖子干惯了活的。
浅黄色的长裤子给背带吊得太高,露出了穿蓝袜子的小腿。
脚上穿了一双不常擦油的钉鞋。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你能猜出这个人的身份吗?
从哪儿猜出来的?
你猜得很准。
他描写的正是一位乡下孩子。
出示前面一段文字。
你看,福楼拜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把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这就是画家的手法。
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
人物肖像
这是曾经感动许多中国人的一幅油画,题目叫《父亲》,刻画了一位含辛茹苦的农民形象。
仔细观察,你能学着用画家的手法来描摹这位老人吗?
你会抓住哪些特点说呢?
酝酿一下。
学生交流。
孩子们,不经意间,我们也学会了画家的手法,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我们写作中,我们的作文会更精彩!
我们还发现第二次指导用的是一组问句,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次就缓和多了。
(你真了不起!
你发现了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
再想想为什么不同。
同桌可以补充。
小结:
如果细细的比较,我们也许还能发现福楼拜两次指导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学有方。
四:
感悟成就,拓展延伸。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莫泊桑更加勤奋努力——
引读第10自然段。
出示作家卡片。
指名读。
莫泊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有方,也离不开自己的虚心好学,当一个好学的学生遇上一位善教的老师,就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莫泊桑拜师。
课后推荐同学们读一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
板书:
21莫泊桑拜师
虚心好学教导有方对话
教学反思:
初读《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觉得课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细细品读,发现这又是一篇不寻常的课文。
首先,这篇课文安排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无一例外地写到老师,师恩难忘是单元主题。
《莫泊桑拜师》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福楼拜循循善诱、教导有方,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两个人物,福楼拜又是刻画的重点,因为文章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写他对莫泊桑写作的悉心指导。
所以,带领学生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形象是这一课要完成的目标。
其次,这篇文章又向学生传递了宝贵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三次指导,也是在指导我们的学生如何写作。
仔细观察是基础,发现特点是提高,写出特点才是关键。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循序渐进,在读懂福楼拜的三次不同层次的指导中,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习得了写作的技巧。
教学中,我尝试以第一条线索为主线,重点品读福楼拜的品质,次要体会莫泊桑的品质,并巧妙地将写作的技巧渗透其中,达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
一、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
整节课中,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学生的声音,教师只是在聆听,在引导,在启迪,在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真正实现了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教师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二、两线并推,突破重难点。
所谓“言为心声”,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福楼拜的三次指导,说话的语气不尽相同,第一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莫泊桑功夫不够,第二次则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发莫泊桑的思考。
这连续的发问,充分展现了福楼拜的热情和才华,亲切之中有严厉,严厉之中蕴真情。
第三次,语气平和了许多,这个时候,他看到弟子的进步,他感到一丝欣慰,但他又不失时机地对弟子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将作品写出特色的关键,回应了莫泊桑开始求教的问题。
三次指导,一次比一次深入,循序渐进,每次指导又都在莫泊桑处于愤悱之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大师的教育智慧,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教导有方也是这样一步步地印入学生的心灵的。
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我又带领学生设身体验,“怎样才能做到细致观察,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也和莫泊桑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自然而然地道出了从福楼拜指导习作的话中得到的启示。
莫泊桑第二次请教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
如何进行细致的、有效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所欠缺的,这里一连串的问话也体现了福楼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导。
在帮助学生理解“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首先是读文中的问句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哪些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引发思考;
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思考,你还能懂得什么?
这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挖掘,教会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不断积累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同时进一步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第三步再次通过不同句式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形式的奥秘。
采用问的形式,更能激发莫泊桑的思考,给他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关于文中“画家的那种手法”的理解,我没有止步于学生对其字面意思的了解,而是适时拓展了福楼拜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并试着让学生用画家的手法去描摹人物,使得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现实的依托。
感悟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两条线索,一主一副,有机融合。
三、拓展阅读,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一堂语文课,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