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982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普通高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

一、“导师制”及内涵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导师在学术素养、视野、道德品位、人格魅力方面,应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着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的教师。

高中学生的导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2、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4、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二、推行“导师制”学校的特点

高三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高三级部领导赴浙江万里国际学校学习考察,汲取其“导师制”做法和经验,通过现场学习,再对比其他一些从“导师制”中尝到甜头的学校,发现该类学校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家庭教育资源总体层次不高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而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比较,农村学生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不少家长都没有跨进过重点中学的大门,自己没有高中学习成功的经历和感受,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平时上班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受文化程度制约,家庭教育信息闭塞,家教方法简单,有的甚至粗暴,尽管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做好表率作用,如何注意家庭教育的艺术性、灵活性,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好的习惯等,但是由于成人教育难于青少年教育,效果不是太明显。

有的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而高中教师是经历高中学习,通过自身努力考取大学,在大学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担任导师,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是非常合适和必须的,这样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社会教育资源匮乏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类学校周边往往缺乏城市所拥有的大学、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运动场、特长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而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如果推行“导师制”让导师突破课堂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实行开放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就可以弥补社会教育资源的不足。

3、基础教育和城市有差距

这类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硬件方面: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软件方面: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接触交往不多,造成不少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相对城市落后的教学方式,消耗了师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和缺失,让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城市的基础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同层次的农村高中和城市高中,在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名师的拥有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高考所呈现的质量是高中乃至基础教育成果的终端显示,要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理想高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期达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有必要采取“导师制”,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个别交流、辅导,让学生成长的需求变成老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推进剂。

由于“导师制”对教师的要求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有较强的和学生沟通能力,有处理和指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即“导师制”能起到师生教学相长的作用。

4、学校学生大多数是住宿生

由于受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类学校的住宿生数量和比例较大,学校往往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

由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范围内,学生和家长见面交流机会是一个星期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一次,家庭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由于学生不得随便外出,即使有机会外出,周边也没有多少社会教育资源供学生享用,学生在学校交流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次是教师,这样在空间和时间上创造了实行“导师制”的条件,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也就是“导师制”的核心内涵得以发展和实现。

三、“导师制”的目标

由于在高三才开始推行“导师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侧重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导师和学生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注重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在学生普遍需要老师关注和指导的高三,给每位学生以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有较好的状态参加高三的学习。

2、将实施“导师制”与“名优工程”、“达标工程”、“希望工程”结合起来。

“名优工程”是指通过提优措施,让导师和学生密切接触,在导师的安排上偏重于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领导和教师,使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有所建树;

“达标工程”是指通过导师个性化辅导学生的薄弱学科,使中游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力争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希望工程”是指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原本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品质差的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促使其成绩不断进步。

四、“导师制”的实施

1、理论学习:

学习“导师制”及其内涵,利用年级会议,对班主任和教师进行培训,明确导师必须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在学养、视野、道德品位、人格魅力方面,应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着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的教师,让导师理解在高三年级推行“导师制”的积极意义,并能积极参与该项工作。

2、工作分工:

高三的“导师制”就是在保持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

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及时对该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品德等全面负责,全程指导。

班主任具体落实每位学生的导师,并和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交流,在学生自由申请导师的基础上,班主任进行统筹,让每位学生和导师进行合理搭配,更重要的是每位导师明确自己所带学生有哪些,他们有什么个性特点,并重点关注哪些学生。

3、情况了解:

导师们全面了解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心理等基本情况,通过综合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同时要求全体导师写出每位学生的指导方案,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

把“达标工程”作为重点,同时突出“名优工程”。

4、正式启动:

高三开学两个月后,年级举行了“导师制”启动仪式暨家长师生见面会。

高三年级全体班主任,部分班级的任课教师、家长及学生参加了会议。

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先后发言,表达了对学校实施“导师制”的支持和完成好“导师制”任务的决心,导师在会场与被指导学生热情握手,结成帮扶对子,和学生做朋友,努力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地指导自己的学生。

这次会议标志着高三的“导师制”工作,进入实质性全面开展阶段。

5、交流指导:

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接触交流,对他们不仅仅是文化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人生的理想与规划、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交流探讨,要求导师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同时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思想波动情况,做好记录。

大多数导师能够认真做好工作,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由于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育的实效性大为提高。

6、突出重点:

狠抓尖子人才的培养。

针对理科的前20名,文科的前10名,采取相应导师跟踪制度。

年级部分管领导总负责,分解到年级学科教师和学校名师专家,个别辅导,补缺补差,由于尖子生中有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年级部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心理发展情况,学业变化情况,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以保证他们有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的到来。

能否实现高考的新跨越,关键取决于临界生工作能否落实到位。

挖掘潜力,不放弃任何一个有希望的学生,重中之重是抓“临界生”。

班主任总负责,导师心系临界生,抓实临界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明确提出努力的方向,尤其是通过课堂和自习课关注,课后的交流,对所结对子实行个性化辅导,持之以恒落实临界生辅导和交流。

班主任担任导师组组长,定期组织本班导师召开碰头会,一起分析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共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形成高效的育人合力。

为防止“导师制”走过场,年级部阶段性对“导师制”实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表扬先进,引导教师多和学生接触交流。

在高三的最后两个月,年级部专门拿出晚自习的部分时间,利用晚上空闲的实验室,有重点地让导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答疑、指导,平均每周至少2次。

五、“导师制”的初步成效

为了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切实把“导师制”工作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年级部对“导师制”的工作成效进行了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确实需要导师的关心和指导,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和导师的交流对自己有很大帮助,非常希望导师多关心自己,自己在高三很脆弱,需要老师的帮扶。

尽管我们的“导师制”还没有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通过实施“导师制”,促进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实行“导师制”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频率、内容和形式都突破了原有的模式,通过交流,师生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由于注重了个性化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普遍感觉到高三了,原来是班主任经常和自己交流,现在自己的导师是任课教师,也开始关注自己了,感觉很受重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心情更愉悦了。

2、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导师制”使每位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都感到有教师在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也是理所当然。

由于该项工作实施时间不长,而进入高三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而江苏高考只是语数外计分,三门学科中的语文和外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