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859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3、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晚清政府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

“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

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

”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6、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

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7、下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来源:

学,科,网Z,X,X,K]

牛耕、铁农具[来源:

Zxxk.Com]

[来源:

学#科#网]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8、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

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9、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10、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

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

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11、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工业为主导

12、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2分)

13、新史观:

多种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60年前后,相对地说,英国可能达到了极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并且差一点儿消费了全球原棉产量的一半。

“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

材料二 国际法学家们(如科德尔·

赫尔)就曾正确地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

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

……出口工业界担心,如果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吸收产量激增的美国产品,随着战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减少,出口工业就会衰退。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便使美国致力于建立某种有利于满足西方资本主义需要的国际新秩序。

材料三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

……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

……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以上材料均选自《大国的兴衰》

(1)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英国达到极盛主要得益于哪一项技术的发明?

请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这一发明带来的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

(5分)

(3)结合中国新时斯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16、17为选做题(只需任选一道选做题,15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

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

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

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

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

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

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

难能可贵的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以44岁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

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

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

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

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

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1684年于成龙在江宁任上离世,当时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拦,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这一现象。

选择题:

DCCABCDCDDDB

13、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860”以及“煤”“铁”等信息判断;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必须明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以及传统的阶级史观的含义,每一种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观察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