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7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docx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

作者:

杨静来源:

《资治文摘》2017年第03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被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目标,由此经历了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

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树立五大以展理念,有效贯彻扶贫攻坚战略,对于最终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面小康;五大发展理念;扶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的龙头,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只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1.“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期盼

"小康"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概念,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或生活水平,“小康”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让老百姓有劳有逸,过上小康安乐的日子。

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见于西汉《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

并列的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它所反映的就是那种民众能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状态。

可见,小康生活及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期盼。

2.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规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步骤时,邓小平借“小康”一词,赋予新的内涵,并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说: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则进一步对小康目标做了如下论述: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党的十二大正式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三大又正式将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可见,“小康社会”就是指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温饱阶段和比较富裕阶段之间的状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总体小康的深化和完善

经过全面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

但是,当时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表明建设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势在必行。

因此,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辟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过10年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

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十八大提出了比之前更高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些新要求,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可见,小康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小康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小康的标准也在逐渐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

二、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和重点在“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

“全面”在内容、群体、地域等方面提出了比“总体”更高的要求。

在内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必须扭转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不同步问题。

在群体上,“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全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3]要按照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区域来看,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发展”

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其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世纪末要达到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富裕一点的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

这是从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出发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仅覆盖的领域在扩大,每一领域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分地域的、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小康社会。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的低成本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随着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

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我国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障碍。

因此,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

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已经造成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欠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人民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必然不能以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因此,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已成为命运共同体。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突出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为根本标志,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才能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有效贯彻扶贫攻坚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4]。

但是,截止2014年底,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格)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5]。

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工作的攻坚阶段,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如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贫困人口,进一步消除绝对贫困,扫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是未来中国亟需面对的严峻课题。

2016年7月20日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堡垒的最后阶段”,为此,“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重大举措。

只有有效落实扶贫攻坚战略,才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第一版。

P45-46,P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http:

//

[5]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02月26日http:

//

作者简介:

杨静

(1965-),女,四川仁寿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