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7552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学习4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定位文档格式.docx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结果并重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应该积极地旁观,及时掌握课堂中的种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应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应该把单向的信息交流转变成综合的信息交流。

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案例描述与评析】科学三下被压缩的空气教学过程1、第一次上课游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40个学生分成10组,围成一个大圈而坐,中间放了10只充满气的篮球。

学生非常兴奋,眼睛都盯住了篮球,教师开门见山,请学生有秩序地压一压、拍一拍球,并仔细感觉,有什么发现?

学生按组上来玩球,有的用手指压,有的用手掌压,甚至有的用屁股坐在上面压,还比谁把球压得最扁,拍得最高,还轻声地交流自己的感受,都认为自己在压球的时候球会扁进去,一放手,球又恢复了原形,球有弹性。

确定研究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后,教师抓紧时机提出:

看到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产生?

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又进行了整理:

为什么压球时,球会往下弹;

放手,球恢复原形,球有弹性?

接着教师就很自然地请小组学生讨论猜测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1):

是因为球里面有空气,你把空气压下去,但空气很轻,要飘起来,所以就会弹上弹下了。

(2):

我们组认为因为球里面有空气,空气会张大缩小,所以球一会儿压扁,一会儿还原。

组(3):

我们组认为是因为球里面空气会变形,一会儿变扁,一会儿变胖,所以有弹性了。

师:

(拿起一只球,指着球)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与球里面的空气有关,球里面的空气到底怎么回事,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透明的玩意儿。

(出示注射器)师:

认识吗?

生:

认识,是针筒。

其实针筒还有一个名字叫注射器,他3是个非常好玩的玩意儿。

想玩吗?

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是几部分组成的?

是由两部分组成。

我们给它取个名称,一个叫活塞,另一个叫针管。

大家玩时要边玩边动脑,比比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热热闹闹地玩起了针筒。

有的学生没有堵住下面的小孔把活塞随意的推进推出;

有的学生干脆把活塞拔了出来,“嘭嘭”的声音不绝于耳;

有的还吓唬女同学:

“我给你打针。

”还有的小组甚至灌了一些水打起了水枪。

只有少数几组用手堵住小孔,但也只停留早玩的层次上。

大约7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汇报。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

我发现活塞到针管里面,然后再把活塞一推,会发出声音。

我只要把活塞塞进去一推,可以把空气推出来。

我用橡皮堵住了小孔,把活塞往上拉,一松手,活塞就下去了。

刚才把注射器当水枪玩的学生不敢举手,教师故意叫他说说,他照实说了出来,引发了全班的哄堂大笑。

2、第二次上课游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以后,教师没有马上出示注射器。

(学生摇摇头,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

)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对球内的空气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但我们看不见球里面的空气,我们可以找一个怎样的器材来帮助我们研究球里面的空气呢?

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是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形:

(1):

拿个打气筒吧,里面可以装空气,并且可以压上压下。

(2):

打气筒不透明,里面的空气看不见。

生(3):

用透明的打气筒好了。

生(4):

打气筒里的气要漏掉。

生(5):

那把它塞住。

最后四人统一了意见,在科学文件夹中记录:

一个透明、不会漏气、又能装空气的东西。

小组

(1):

我们组认为要选一个透明的、里面能装空气的材料。

小组

(2):

我们认为还能把空气压上压下的东西,并且要不漏气。

小组(3):

里面要密封,因为球内的空气是密封的。

小组(4):

能压空气,能把空气压扁。

老师看时机已成熟,就拿出了一个注射器,并介绍了各部分的名称,再每组分了一个,让学生检查这注射器符不符合大家所要的器材要求,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按组观察注射器,先从外观观察了一阵,又拔出活塞,在针口用手感觉了一下2分钟后纷纷举起了手。

基本上符合要求,就是前面针头处有一个孔,要把它们密封起来。

这注射器是透明的,能让我们看见里面的空气,非常好。

空气看得见吗?

应该是空间大小的变化。

我们还发现针筒上有刻度。

我们发现活塞可以推上推下,很好!

就是针口应该塞住。

同学们都认为要把针口的小孔密封起来,我们有哪些办法把针口密封起来呢?

前面用手堵住。

用棉花塞住。

用橡皮顶住。

用橡皮泥塞住。

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用橡皮堵住针口。

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学生都在注射器中灌满了空气,用橡皮堵住了针口,跃跃欲试。

教师提醒学生:

在玩注射器时,要仔细观察里面的空气,请把发现填到科学文件夹里。

小组学生轮流玩注射器,随时把实验中的发现记录到科学文件夹上,约7分钟后学生停了下来,把自己组的实验及发现进行了汇报。

我们组把空气抽到30毫升,然后把针口用橡皮堵住,用力推活塞,活塞只能推到10毫升,一松手,活塞弹了回来。

说明空气能屈能伸,有一股力量。

在推活塞前刻度是35毫升,推到25毫升活塞会反弹,到7毫升就很难再往前推了,手很痛,一放手,有一股往上顶的力,把活塞顶上来了,说明空气能被压扁,但只能压扁到一定的程度,否则就会爆破,被压扁的空气有弹性。

将注射器吸满空气(35毫升),再将活塞用力往下按,在10毫升处活塞再也按不下去了,这时注射器里的空气全挤在一起了,再将手慢慢松开,活塞就会慢慢弹出来,一直反弹到原来的位置。

说明空气能放大缩小,缩小后的空气有弹力。

从30毫升开始推活塞,到25毫升没感觉,20毫升开始有反弹力,到10毫升再也压不下去了。

说明空气没有减少,但可以堆积在一起,但只能堆积到10毫升,堆积到10毫升反弹力很大。

小组(5):

我们组先抽了很多的空气,然后把针口塞住,当时的空气是35毫升,我们把活塞压到10毫升,活塞会反弹回去,说明空气压缩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反弹,越压缩,反弹力越大。

经过实验,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压球时,球会往下弹;

放手,球恢复原形,球有弹性”的原因了吗?

因为球里面装了很多的被挤扁的空气,这些被挤扁的空气有弹性。

是因为球里面装了很多很多的空气,是那些被挤压的空气有了弹性。

师趁机出示注射器课件,演示空气被压缩的过程,得出:

被压缩的空气有弹力。

说明刚才同学们猜测与空气有关还是正确的,只不过这里是被压缩的空气(学生齐声说出,又发出成功后欣慰的笑声和成就感)。

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从材料袋中取出了很多了用压缩空气的玩具(火箭、空气枪、喷雾器、充气动物),学生玩得兴致勃勃,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又轻松地解释了玩具的原理。

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压缩空气在生活中还有很大的应用,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气。

教师应该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

在第一次教学中,在学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后,教师直接出示了注射器,试图让学生玩注射器解决问题。

学生对突如其来的注射器兴趣大增,互相比试玩注射器的招法,有的学生还拿出水壶中的水把注射器当水枪玩,课堂气氛异常热闹,但学生在汇报实验发现时七零八落,整个探究过程在此环节发生了短路。

课后问几个学生: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都说注射器挺好玩的,碍于教师的面子,还死记硬背出了压缩空气的性质。

可见,由于教师对主体研究不到位,在引领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学生没有真正领悟玩注射器的目的,与前面几个环节的思维发生错乱,为了玩而玩。

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成了一句空话,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大打折扣。

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改进了策略。

游戏之后不急于出现注射器,而是引领学生“制定玩注射器的具体方案”。

在学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要求实验研究时,水到渠成,请学生讨论设想实验的器材,经过讨论,认为要一个透明、密封,又能把气压扁又弹起来的器材。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还应有一个扶的过程,教师适时出示了一只注射器,让学生与刚才设想的器材进行比较。

学生不仅发现注射器符合自己设想器材的特点,还发现了注射器上的刻度,针口处的漏气口,接着又想出了堵住针口的各种方法。

其实,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都已包含在其中,学生从深层次认识了注射器,知道了用注射器的意义,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变“教师让学生玩注射器”为“学生自己想用玩注射器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玩注射器一环节中不仅操作规范,又能定量观察注射器中的空气,又思考,又记录,又细细体会。

较上一次的教学中偏重学生动手显得更科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有序、有条理。

在汇报交流阶段,也超出了教师预期的料想,达到真正经历探究压缩空气活动的过程。

两次对比教学得出: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好像舵手,要引领学生走好探究的每一步,决不能替代学生的任何一步,甚至一个细节。

只有把科学探究的每一步做细、做透,把每一步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否则探究成了表面现象。

教师应该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探究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令人感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段时间后,教师喊“停”,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全然不顾其他同学的想法,教师也不加指导。

教师这样地组织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

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组织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组织并积极推动探究学习的开展,面对活动中的混乱局面,教师应及时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控。

教师不能轻视自身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组织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玩球的游戏,用愉快的情绪营造学习的氛围,引趣激学,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其次在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时间、空间、深度、广度等起着组织调空的作用。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或者不知不觉限制学生应有的探究自由,在探究路上牵手过多,一切为了得出结论,或者为追求所谓的“自主探究”,全盘抛给学生,生怕被套上“牵着学生走”的罪名。

第二次教学过程中由于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适时、适度、合理组织,实现了学生真正无束缚的探究学习,提高了科学素养,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原则得到辨证的统一。

第三,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心态、情绪等方面去组织、调控课堂。

如教师在探究问题前先请学生做科学的猜测,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变为让学生先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