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41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心问题整理Word下载.docx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因素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

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直接兴趣:

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合理地组织活动。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

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以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持续性注意(sustainedattention)

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dividedattention)

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同时给予关注。

什么是催眠(hypnosis)

催眠是以人对暗示的易感性,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状态。

(*)注意理论的主要内容:

(1)注意的认知理论

(1)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模型(filtertheory):

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

图示:

2、衰减模型(attenuationtheory)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Deutsch,1963)

基本观点:

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此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ton&

Heinz,1978)

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2)、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capacitytheory)

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资源分配方案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等。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分配。

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Schneiden,1977)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睡眠的阶段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睡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认为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一般而言,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

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

催眠可以使这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通过分离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

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第六章记忆

1、解释以下概念:

记忆: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的位置对记忆效果产生的影响。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所表现出的记忆。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记忆即事实记忆,是用于获得和保持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可以言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记忆即技能记忆,是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

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是关于如何做的记忆。

情节记忆:

情节记忆(也称情景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

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发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即记忆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出现错误。

情境依赖效应:

情境依存性的记忆(情境依赖效应):

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

状态依赖效应:

状态依存性的记忆(状态依赖效应):

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与编码时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

蔡加尼克效应:

人们对尚未完成的活动印象更深刻,已完成的则较易遗忘。

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掌握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

几乎所有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信息都可以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以刺激物的物理特征编码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的保持时间:

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3)记忆容量: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要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

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从理论上讲,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能被保存。

(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3、掌握短时记忆的编码、存储、提取特点。

(1)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信息的输入是注意的结果。

传统上认为,短时记忆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2)复述: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3)提取:

平行扫描:

将探查数字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相比较。

系列自中断扫描:

将探查数字逐个与忆记中的项目相比较,发现有与探查数字相同的就中断扫描。

系列全扫描:

将探查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较,不论记忆中有或没有探查数字。

4、掌握工作记忆系统的构成成分。

中枢执行系统:

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之间的联系,负责注意资源的管理与策略的选择与计划。

语音环(语音回路):

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储存与控制的装置。

视空间图像处理器:

负责视觉和空间编码。

情节缓冲器:

是两个采用不同编码的子系统的中介,将这两个子系统的编码综合成一种单一的多维度表征。

5、掌握遗忘进程的规律。

了解解释遗忘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

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

观点:

(1)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

(3)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6、简述科学复习的原则。

第七章思维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认识。

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

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1、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衡量发散思维的标准:

1、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想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2、思维的变通性,也叫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3、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

什么是表象

当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表象是记忆活动的结果,是保留在记忆系统中,并可以被提取出来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的直观性与知觉的区别:

表象不如知觉完整、鲜明、稳定,它是比较片面、模糊、变换的。

它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概轮廓和一些主要的特征。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与思维的区别:

表象只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表面形象的概括,不涉及对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规律的概括。

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

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