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6254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Word下载.docx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示标:

播放PPT课件

凝重的音乐声中,展示总理表情图片1和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的声音: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

展示文字材料: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新年泼水节,他便穿着傣家人服饰与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民族节日。

他一边跳舞一边泼水,泼出的吉祥之水,幸福之水,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永恒见证。

历史的见证,温馨的回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先忧后乐,亲民的总理人民记,人民的好总理人民爱。

那么,作为先哲的孟子又是如何看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呢?

一、自主学习:

1.背景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

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

⑴读准字音:

王语暴(yù

) 

庶几(shù

jǐ)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è

疾首蹙頞(cù

è

羽旄之美(má

o) 

朝儛(wǔ) 

放于琅琊(fǎng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睊睊( 

juà

n) 

作慝(tè

徵招(zhǐ 

shá

⑵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⑥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

⑦景公说 

(“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告诉。

好:

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

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

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

制造。

⑥遵海而南(遵:

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视察。

给:

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

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 

(慝:

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

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

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

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例举文言句式。

1断句: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无非事者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巡狩者,巡所狩也

②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④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朝儛

⑤省略句

不若与人

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明确:

第1则:

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

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

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如: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

(组内交流,第1-3则)

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二、引领探究:

1.师生研读第1则

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评。

2).翻译下列句子:

(组内交流)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

(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

问题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

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

“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

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

”,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

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

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

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

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

2.师生研读第2则

1).学生齐读第2则

2).交流讨论:

“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幽鹿濯濯 

,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说明什么?

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

3.师生研读第2则

1)学生默读第3则2).翻译下列语句。

⑴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⑶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⑷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⑸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三、布置作业:

1.预习第3则

2.完成思考与联系“二”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读第3则

问题①:

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作用是什么?

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

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②:

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二、讨论探究:

(各组讨论,组内交流,各组选1名代表,全班展示)

①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

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与民同乐,也就是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在孟子的那个时代,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用、共享,不会一起游乐。

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

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宫,更别说去宫内游玩。

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构建我们健全的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