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462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PPT资料.ppt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图61,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图62,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

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

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

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

图6-5,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

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异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典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

q=M/n。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

图66,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

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图66,开放后的情形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

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

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

垄断竞争贸易模型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A国的消费者会从国购买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

由于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贸易起因:

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

第三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

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

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和F。

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

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

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

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

图6-7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决策的。

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厂商H的边际受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

图67,由图可知,对于不同的qF,厂商H的产量选择也会不同,如果把该厂商的最佳产量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描述出来,就是该厂商的反应曲线(Reactioncurve)。

另一个厂商也有一条反应曲线。

厂商H反应曲线的确定。

图68给出了在两种特殊情形下厂商H的产量选择。

在图68(a)中,假设对方的产量为零,这意味着厂商H是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市场总需求曲线就是其剩余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形下,厂商H的最佳产量就是垄断产量qM。

图68(b)说明厂商F的产量对应于什么样的水平时,厂商H的最佳反应是退出市场或将产量定为零。

如图,当qF等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需求量qc时,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及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纵轴,此时厂商H的最佳产量选择为零。

图68,图6-9中的两条直线HH/、FF/分别表示厂商H和F的反应曲线。

H厂商反应曲线在图中要比F厂商的反应曲线更陡一些。

图69,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共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

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双寡头)。

图6-10描述了A、B国市场的均衡。

在图6-10(a)中,A国市场的均衡点为E,此时国内厂商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

来自B国的厂商在A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相互倾销(Reciprocaldumping),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a),图6-10,qf,qh,F,H,H/,O,E,qfa,qha,F/,(b),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因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Strategicbehavior)引起的。

与垄断竞争模型不同的是,在寡头垄断情形下,产品是同质的,所以贸易并不能增加两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但是,贸易后,两国市场结构由原来的完全垄断转化为寡头垄断,贸易虽不能完全消除垄断因素,但还是带来了竞争,这便是贸易的竞争促进效应(Procompetitiveeffect)。

整个社会福利净效应(CD)(CG)(GI)DI0,即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改善为图中梯形(DI)的面积所示。

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

本章小结,本章分别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仍是互利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为:

(1)贸易可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2)贸易可改变市场结构,促进竞争,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