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
通“早”。
②昧爽:
拂晓。
③直:
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遥望;
近之;
审视
(2)看,视;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卖;
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4)
【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
(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
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
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
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
“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
点评:
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
回头看;
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洞:
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
货:
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姑:
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
“黠”,狡猾;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顷刻”,一会儿;
“毙”,被砍死;
“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多少。
句意为:
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时”,当时;
“直”,通“值”,价值。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
爬上树去找鱼。
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
故答案为:
(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理清写作顺序。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
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
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
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
A.更加;
B.增加;
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A.经历、体验;
B.曾经;
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
B.仿效,学习;
C.军队;
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
A;
B;
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1)①句翻译:
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
周公没有学孔子。
(2)根据句意: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1)A项,太阳/每天;
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
C项,当时/按时;
D项,信用/信用。
故选D。
(2)①儿女:
子侄辈。
句意: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非: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