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64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Word下载.docx

费老认为:

中华民族是包括在中国境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费老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这一体系的基层,而中华民族则是这一体系的高层。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重要一元,由于它发挥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

①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

“认同”一词,原本属于哲学畴,后来被心理学所借用。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称之为认同作用,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

①与心理学研究不同,民族学人类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同样,对于民族认同的问题也会从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两个方面来综合考量,而不会仅仅考虑一个个社会个体的认同感受,更加注重整体与局部相适应、相结合的方法。

由此可见,民族认同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与探究的社会科学问题。

中华民族既是一体的更是多元的,各民族在这一大背景下互相接触与融合,这一过程

更是一个民族互相认同的重要阶段。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民族认同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某种角度来说,民族认同是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可见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关于“民族”的几点思考

民族,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以某些确定的因素为标志划分而成的人的群体(亦称人们共同体):

它在人类历史上已存在了数千年。

在我国汉文中,对古代类似人们共同体最早以“民”和“族”两个词来概括,而尤以“族”更为普遍。

据史学家考证,“民族”一词是外来的,是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由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从国外引进的。

其中最早的是1899年,梁启超在其《东籍月旦》一文中在论及日本人自称“民族”时,第一次引用和使用了“民族”一词。

笔者认为,“民族”一词的引入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在国家危亡,前途未卜时,中华上各个族群的强烈主体意识被彻底唤醒,于是便纷纷主建构起自己的民族,明确自己的民族属性,并进行标签化的强调。

众多民族的民族身份逐渐明晰起来,彼此再互相融合,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民族整体观意识,这种意识即强烈的民族认同。

正是这一民族认同,唤醒了沉睡中的巨人,让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认同的强大力量。

①王亚鹏: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选自《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

②黄光学:

《中国的民族识别》,第1页,民族,1995年。

其实,正如相关学者所说:

“民族”一词起源于西方,是世界近代史上才形成的观念。

但是,自从这一词汇被引入中国以后,就引起了众多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争论。

经过几十年来学者们的思考与探究,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意见:

民族大多是由国家政治层面界定的群体,它包含有国家和民族两层意思,意指国家权力划设下的具体群体,带有明显的国家意志。

与此同时,与民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族群”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族群往往是从血缘和文化因素来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语言、外貌、习俗等表现出来的群体。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民族”概念其实已经含有了族群和国族的双重概念,即各民族都是存在于中华人民国国境的被国家权力所认定的同时又具备文化独特性的群体。

族群性与国家性在“民族”概念的建构与变化过程中几乎一直都是并存的。

其实,现代话语体系下的民族认同更像是一种国家意义上的族群认同与族别认同的双重认同,但更倾向于族别认同。

我国人类学者可曾指出:

族别认同是国家对人口进行分类之后出现的族群认同。

①族别认同是不同群体相互接触之后,群体成员所产生的一种社会从属感,它强调了成员的归属以及与同一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于实际上是国家对民族身份诉求和民族称谓拥有最终的拍板权,所以我国56个民族的认同是典型的族别认同。

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周围还能看见诸如“穿青人”、“白马藏人”、“摩梭人”等未定名族,他们这些群体也被划入到特定的民族成分当中,成为国家民族体系中的一份子。

国家还会为他们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并让其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的民族体系当中,增强其对于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认同。

族群认同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而族别认同则是固定的。

一个人的民族成分往往是终身的,并且可以代际相传。

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较稳固的民族认同意识。

族别认同

可能仅仅是从“国家——国族”建构的角度来深入挖掘出的一种认同。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分布也较为分散,大都是跨地域性的。

这种特殊的族群分布情况自然而然就造就了独特的以文化为根基的民族认同。

换句话说,我们

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特殊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根基之上的。

①可:

《略论族群认同于族别认同》,选自《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三、关于“多元”与“一体”的几点思考

自从费孝通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之后,全国围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关于民族国家建构及运作的诸多讨论,对于这一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如何在现实的“一体”格局之下去理解和呈现各民族“多元”发展与进步以及多样性的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及其演变过程,应该是构成今天“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所在。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简言之,“多元”是指中国境的56个民族成份,“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实体。

费老之所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为了解决我国从古至今极其复杂的族群关系及其相互认同的问题。

①这一理论很明显地受到了英国功能主义学说的影响,并且着重强调其整体论的思想。

笔者认为,不论是多元还是一体,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构成形态。

多元与一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多元”强调的是各民族及族群部各支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文化特质,“一体”强调的是所有的民族与族群都是“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群体部的一员,各个个体构成了一个整体。

“多元”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族群建构领域就产生了其独特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多元的意识在人们中间变得越来越淡薄,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建构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多元应作为明确的发展指针。

没有文化上的差别,就不能形成民族发展的特定标签。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呈现出了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正在不断蔓延,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中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历史时期的各民族与现在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之中的一份子,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少。

人们时常强调民族发展要注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根基不能被破坏和动摇。

但是,至少是最近一二十年,由于各少数民族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和条件之下,因此

①徐杰舜: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第3页,师大学,2008年。

被汉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一种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了。

为什么会出现汉化?

为什么各民族能够接受汉化?

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汉族人口众多,并且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具备绝对的优势和实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一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有强烈的改变现状、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景。

种种原因融合在一起之后,汉化的事实也就顺理成章了。

看到少数民族不再是以前的少数民族,汉族也不是以前的汉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番。

时代的变化让人们的认知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认为关于民族“异化”的现象是合情合理的。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似乎一直未实现这一理想格局。

这一格局使一种整体包含

部分、各部分又能彼此认同与融合发展的稳定结构,它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与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在讨论印度法的观念时所指出的那种上下之间的连贯性,即所谓“分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小小法则的章程,本来都是不偏不倚地从经典文本、风俗、传说和法令中引申出来,而后便因地制宜了,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构性特征。

”①费老早年在在其另一著作《乡土中国》一书中,概括乡土社会特征所总结出来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也曾提到过“格局”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基本格局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一种细致而科学的族群分析。

要想达成整体上的中华民族层面的认同,首先就应该明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中华民族”的具体含义。

四、“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各兄弟民族的总体认同。

这种总体的民族认同,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民族意识中的反映。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当中,费老详细阐述并分析了他本人对于“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众所周知,在中华之上,既有一体的“中华民族”的称谓存在,又有多元的56个民族族称的称谓存在。

那么,二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①格尔茨:

《地方性知识:

从比较的观点看事实和法律》,第256页,中央编译,2004年。

②费孝通:

《乡土中国》,第21—28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③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301页,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

老认为: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

所包括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他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切的56个民族已然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显然,中华民族与56个兄弟民族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认同意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