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整理精校版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

作文辅导

06211658

高考阅卷老师如何对审题判分及准确审题方法技巧

审题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作文的等级,也决定了考生高考的命运。

事实上,在评卷的过程中,审题的准确程度还直接影响着评卷老师对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判分。

那么,评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呢?

关键是第一眼。

评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

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

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

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

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这几个方面:

①看标题。

这是评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

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②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评卷老师寻找观点的要地,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③看小标题。

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④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

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如何准确审题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

一、审题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审题内容

作文题一般由“材料+题干+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

审题就要审清、审准这三方面内容:

①审材料。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题目、话题起着阐释、限制的作用,它往往能帮助你准确理解题意、拓展思路。

因此,不仅要认真地审,还要全面地审。

有了它的指引,你可以少走歪路,不偏题。

提示性材料一定要读。

当然,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材料更是审题的关键。

②审题干。

题干,就是作文题的核心要求。

对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来说,重点就是审题目、审话题。

这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是须花大力气的。

③审要求(注意)。

作文的具体要求一般放在题干后面,以“要求”(或“注意”)提示,然后用序号分列。

它往往在字数、文体及其他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或限制,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必须仔细阅读这些要求,严格按要求写作。

2.审题步骤

①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

②找出关键词。

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关键词就是题目、话题。

新材料作文的关键词就是结论句中的关键词,它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地全都找出来。

③仔细、认真地分析关键词。

要把这些关键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

④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中。

⑤把你的审题立意在作文中彰显出来,让阅卷者看清看明你的审题立意之所在。

3.审题要求

年年审题,年年有跑题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

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

技术层面的要求是:

快速、全面、准确。

重点是准确。

二、三种命题类型准确审题的方法技巧

1.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

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

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

如何展开呢?

八字要决——字字落实,有所侧重。

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

如作文题:

《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

事:

写作对象。

一件事:

写作范围和文体。

我和小王:

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

 

趣:

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

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

①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

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

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

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题眼就是“关系”。

即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

⑤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

如何审题眼呢?

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

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

“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

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

再依据材料分析。

也有两层:

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

据此思考:

(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

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

审题示例

(2015·湖北)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2015年湖北卷的这道命题作文的题目颇有新意。

本题限制了具体的写作对象,但没有限定立意方向,基点既实又虚,考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这种命题的导向就是,一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写,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对“旧书”这一题目的审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来展开联想:

“实”的方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的某个阶段的某本书,围绕这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家中的某本“旧书”以及它背后的历史。

“虚”的方面,可将“旧书”虚化成历史、经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等话题。

2.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语+提示语(有的没有)+话题+要求”四部分构成,考生审题也往往习惯于这种顺序。

但话题作文最好按“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的顺序来审题,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重点放在“话题”上。

①吃透话题

“话题”的准确理解,与命题作文的“题目”一样,方法是“字字落实,有所侧重”,依据话题结构,找准题眼。

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几种话题类型的审题。

a. 关系型话题。

重点在“关系”,要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2015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这一话题就是条件关系型话题。

话题里有四个关键词:

春、草、自、青。

其中,“春”是条件,“青”是结果,是表现。

一旦条件具备了,成功自然会来临,正如春天来了草自然会变绿一样。

据此分析即可立意为:

条件不成熟时切勿急躁冒进,要耐心等待,要为成功作好充分准备。

b. 概念型话题。

要认真分析概念,解读其内涵,把握其外延。

有多深的内涵、多宽的外延,就会有多深刻的立意。

任何一个概念给我们的起始印象都是单一的,作文时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话题“传递”,传递什么,如何传递,从这些角度仔细挖掘均可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可以写实实在在的物与物之间的传递,如火炬、接力棒等的传递;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传递,如爱心、情感、美德等的传承。

当然,写精神世界的传递,人世间的美好情操、思想情感的互相熏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这样的立意会更深刻。

②吃透材料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话题的引入者或提示语,有时有些要求隐藏在材料的字里行间,破译这些隐含信息尤其重要。

对于有引题材料的话题作文,既领会了材料的“指向”,又紧扣话题的“意图”作文,才是真正的“符合题意”。

[审题示例]

(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

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15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 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

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

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5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重点是通过审读两则材料,从中读出“情有独钟”之“情”是什么,再据此来求同立意。

材料一中,香港大学的学生们称袁苏妹就像妈妈一样,这说明了她善良、温柔、关爱、无私、奉献。

这位“荣誉院士”,“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成为“香港大学之宝”,在哪里体现出来?

这就是“用心”“用情”,44年如一日干好本职工作。

职务有高低,奉献无大小。

校工袁苏妹那颗金子般闪光的热爱之心、关爱之心、温暖之心、勤勉之心,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灵魂与瑰宝。

材料二中,乡村教师赵世术极其普通,可就是这位普通而又有残疾的老师,33年延展自己的爱心,教授孩子文化知识。

这些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人们尊敬的人,“师魂灿烂”,熠熠生辉。

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

平凡中不平凡,平凡中不平庸,平凡中见执著,平凡中见高尚。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值得关注和大力弘扬的。

3.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它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

其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

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

故它也叫“命题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

主要方法有:

①从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

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③从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

④从辨析关系入手。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

【审题示例】

(2015·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

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

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