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
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首先要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心理: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科,它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行为、情感,怎样受他人的、想象的、现实的及隐含的存在影响;
社会:
关于社会互动,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解释为出发点。
社会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自我与自尊
自我亦称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心理状态、生理态度的了解。
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3.社会认知
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异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人质者的过去经验和有关的经验进行分析认识的,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和情景交互任职的复杂过程。
4.归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的一种普通需要,每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
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5.社交情绪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小鸡的情绪体验。
6.印象
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总是按照以往社会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他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过程称为印象形式。
7.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二、归因
(一)归因分类
1.归因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景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一部分是稳定的,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易与变化;
内部原因中,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和能力相对稳定。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二)影响归隐的因素
1.社会的视觉: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觉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就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扎起归因过程中队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信的方向倾斜。
3.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凸显的在中心的人或事物。
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被禁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个体的原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
“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人们往往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力求找出其动因。
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倾向于从三个维度对成败进行归因,即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归因理论主要探讨对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四种解释: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
一般说来,人们刚开始得到不好的成绩时,往往把它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一旦多次得到不好成绩后,他们会逐渐归同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
由此可见,归因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控制点的位置。
如果个体认为成功或失败的控制位置在内部,就会归因于能力或努力;
如果认为控制的位置在外部,就会归因于任务的难度、运气或他人的行动。
人的自我效能感,决不仅仅是由先前的活动结果本身和他人的评价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作出什么样的归因决定的,因为伴随着某一行为的结果,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知觉或推断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总之,归因这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护和增强以及削弱和消失中,来自外部的积极关注和强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个性趋于成熟的个体而言,归因在其自我效能情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中都起着决定作用。
一个人的归因所在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懂得怎样进行良性归因。
积极的归因是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不稳定但可控制因素,而不是缺乏能力、性格懦弱等稳定但不可控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进取等内部可控制因素,而不是运气好、任务简单等外部但不可控因素。
总之,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三、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
2.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体语沟通
身体语言是非词性的一种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交流。
通过身体语言表达的沟通叫做体语沟通。
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运动是最容易被人呢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动作:
挥手、双手外摊、搓手、搔首、拍头、耸肩等,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状态。
触摸是人际关系沟通的有利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交流最为深刻。
姿势与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装饰:
服装、化妆、饰品等都能透露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等。
人际距离是交往时个体与身体间的空间距离。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
性别、环境、社会地位、师生之间、文化和民族。
(三)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原则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其遵循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四)人的三种人际需要
1.情感的需要。
2.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
3.控制他人活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人际关系与沟通,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
要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
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
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
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
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
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
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
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
再次,要掌握与周围朋友交谈的技巧。
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
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
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
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
此谓之生动。
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最后,要抽时间和朋友打成一片。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
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
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
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
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