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700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经过:

(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朝军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英雄人物

(1)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

(2)邱少云:

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2.高尚品质: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

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背景

(1)解放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实施:

(1)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

1953年---1957年

2、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建设成就:

(1)工业: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四厂)

(2)交通运输业: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鹰厦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一桥、二铁、三路)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召开: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宪法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4、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

1954--1956

2、形式(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影响:

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不足: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中共八大

1956

2、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

二、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表现:

农业,虚报产量;

工业,全民大炼钢)

*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

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

①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3、文化大革命

(1)时间:

1966--1976

(2)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内乱

(3)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4)结束:

①1971.9.13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粹

②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被粉粹,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三、成就

1、十年建设时期成就(1956--1965)

(1)模范人物:

王进喜(“铁人”,大庆油田)焦裕禄(人民的好干部,兰考县)雷锋(解放军好战士)邓稼先(“两弹元勋”)

(2)钢铁基地:

武汉、包头

(3)现代工业:

电子工业(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工业(原子弹、氢弹)、航天工业(火箭)

(4)交通:

兰新铁路、兰青铁路、包兰铁路

2、“文革”时期建设成就:

(1)1967.6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3)1973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作用: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意义: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3.主要内容

(1)思想上: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内容:

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影响: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5.内容:

(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7.作用:

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2年,中共十四大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开始:

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3.过程:

(1)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2)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3)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特点: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时间: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作用: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共十二大: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真理与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质是社会和谐)

3.中共十三大:

1987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提出的原因:

针对阶级自由化问题

②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6.中共十四大:

1992年,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

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

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9.中共十七大:

2007年,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10.中共十八大,2012年,确定了全面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