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61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米,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放正确:

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

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读正确:

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8.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9.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

(排水法)

10.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量程、c最小刻度

1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13.温度的结构有哪些?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1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3.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玻璃泡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4.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6.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80C的读法:

零下8摄氏度(或负8摄氏度),

80C读法:

8摄氏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350C—420C,最小刻度0.10C。

17.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极细而且弯曲的玻璃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

作用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

1.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

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2.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极细而且弯曲的玻璃管)

3.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

(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8.时间间隔:

上一节课45分钟。

回家走了30分钟(是表示一段时间)

时刻:

现在是12:

20,我中午11:

45吃饭(表示某一点的时间)

19.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交流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

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直接摄取食物;

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

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叶绿体:

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

(1)握显微镜应握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

镜臂

(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中长的放大倍数高,物镜则刚好相反。

1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第一步安放:

将显微镜放在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取放显微镜时,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

第二步对光:

(1)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3)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

反光镜的使用:

光线强的时候用平面镜,光线暗的时候用凹面镜

第三步放片:

将“上”字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被观察的物体正对通光孔。

第四步调焦:

(1)眼睛盯住物镜镜头,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但是不要碰到载玻片。

(2)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看到“上”字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轻微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第五步观察:

慢慢将载玻片向上移动,所看到物像往下方向移动。

慢慢将载玻片向左移动,所看到物像往右方向移动。

可发现目镜中的物像移动方向跟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相同、相反),这说明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原物的倒像。

(正像、倒像)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步骤:

1、擦:

用干净的纱布将载玻片擦拭干净。

2、滴:

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目的:

防止细胞干涸,或者产生气泡

3、撕:

用解剖刀把洋葱鳞片内表皮切成小块,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鳞片内表皮,约0.5cm*0.5cm,要求薄而透明。

4、展:

把撕下来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并用镊子展平。

5、盖:

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待清水顺盖玻片展平后,慢慢放平。

这样做的目的:

以防止产生气泡。

6、染:

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或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被染色最深的结构是细胞的细胞核。

染色的目的是:

便于观察细胞的结构。

7、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4、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时现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起目的是: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原有的形态。

而染色所用的液体是亚甲基蓝溶液

15、洋葱表皮细胞所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没有叶绿体

人体口腔细胞所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16、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则视野会变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

17、观察临时装片的问题及对策(课本45、46页表)非常重要!

18、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19、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多。

使多细胞生物细数目增多。

20、细胞分化是指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21、细胞生长:

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

意义:

细胞体积增大

22、组织是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23、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重点)

组织名称

功能

结构特点

分布

保护组织

保护

透明、无叶绿体,排列紧密整齐

叶表皮、种皮、果皮、根冠

营养组织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细胞壁薄、排列分散不紧密

叶肉细胞、果肉细胞

机械组织

支撑、保护

细长型、细胞壁增厚

根茎中的木纤维、韧皮纤维

分生组织

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分裂产生新细胞

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

生长部位(根尖分生区、芽生长点、茎形成层)

输导组织

输送物质

管状、上下连接、中间有孔

输送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叶制造的有机物

叶脉(筛管、导管),根、茎

24、人体四大基本组织(重点)

特点

上皮组织

保护,其次是吸收和分泌物质

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

皮肤、内脏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运输、支持

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分布广,形态多

血液、软骨、肌腱等

肌肉组织

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肌细胞组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人体四肢、躯干,体内心脏、胃、肠

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神经细胞

脑、脊髓、神经

25、皮肤中有感受触摸的触觉小体,反应冷感的冷敏小体,反应热感的热敏小体,反应痛感的痛觉神经末梢。

以上感受器都在真皮层里。

26、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27、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有根、茎、叶,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

28、消化体统的功能是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的吸收,其中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消化器官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消化管和消化腺(分别有哪些?

P54页)

29、讲述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

(P54页)

30、人体八大系统名称是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系统。

31、人体(高等动物)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人体形成一个整体。

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合作完成各项活动,及时对环境作出反应。

32、植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33、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形态特征进行;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有小到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的等级。

这种分类方法在瑞典分类学家林耐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其中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物种数量就越多。

3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

35、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6、鱼类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