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
1、 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
2、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1.勉学劝善;
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
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
语言简洁、通顺1分。
2.
(1)影响;
穿着(或通“披”);
(2)意思;
情趣。
3.
(1)答:
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
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
每小题2分。
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
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
要点:
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
(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有启示1分;
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
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1.去:
离开方:
正欲:
想要还:
回去 2.
(1)代老妪
(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六)《扁鹊见蔡桓公》
1、第一层: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 ⑵A ⑶A 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七)不食嗟来之食
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
“喂!
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
'
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
檀弓》)。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4分。
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叩其故(问)叩石垦壤(敲打)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殊不沾污(很;
甚)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篇末点明中心:
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九)邹与鲁哄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
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
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
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 作用:
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
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十)卖柴翁殴宦者
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之,代词,指农夫)
(3)今以柴与汝(以,介词,把)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以,介词,用)
(5)我有父母妻子(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有,副词,只有)
2.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
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
我。
第二人称:
汝,尔。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答案 1.但是大户人家报酬对……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
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
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5.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答案 一.原因是:
向外宣布禁止,而自己不止,庶民当然继续效仿,渐成风气耳!
启示:
(1)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2)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
二.翻译(略)前者喻指在宫外不许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后者喻指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肉”转化为“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喻表里不一致的虚假作风,以好的名义做招牌)
三.B 四、1.禁止 2.王宫内 3.……的人 4.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C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
知无涯》)
答案 1、从……以来;
吃;
去掉;
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
,第二个括号填"
其,它"
(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答案 1、蒲松龄;
《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评价。
第二段:
生活状况。
第三段:
积累素材。
第四段:
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十六)螳螂捕蝉(《说苑》)
答案;
1、伐(讨伐)旦(天)子(指年轻人)延(伸长)
2、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字:
句:
()看不到加点的字无从回答
(2)如是者三旦.字:
()
3、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
(1)《螳螂捕蛇》写了螳螂和蛇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比喻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
(2)《螳螂捕蝉》写了蝉、螳螂和黄雀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看不到画线的地方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1、(D) 2、翻译:
学习,是为了求得上进。
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轻视长者,轻视同辈。
这样,别人自然象对仇人那样恨他,象对鸱枭那样讨厌他。
象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十八)蛛与蚕(《雪涛小说·
蛛蚕》)
答案 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
2、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3、
(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打算)
4、
(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
(它们)
(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东施)
(3)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偷鸡者)
5、
(1)蛛:
利己不利世
(2)蚕:
利世不利己
6、作者赞扬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批评蜘蛛的冷血和残忍=从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阅读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
答案 1、俱(都)沈(沉潜)竞(争相)复(再) 2、(D)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十)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
王充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辄(就)遂(于是)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二十一)郑人买履(《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②反归取之。
(反同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码)缺少第四题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二十二)买椟还珠(《韩非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制作)缀(点缀)饰(装饰)还(退还)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
代词)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
代词)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楚人:
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②郑人:
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二十三)齐庄公出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
如果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