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8904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强调的是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包含在B项之中。

所以应选B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水排不是用于灌溉、制瓷、和耕种的工具,排除ABC。

手工业的发展·

水排的作用

4、在中国古代,官府新招来的工匠都需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

到唐代这种技术培训方式趋于完善,出现“技工学校”。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技术的培养与传承B.强化了技术推广和普及

C.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D.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

【答案】A

官营手工业

5、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才来哦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A符合题意,C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杭州与婺州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

材料中只说明了税收问题,没有反应出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商业的发展·

商税

6、宋朝刘子翚《忆樊楼》一诗中写到: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从“夜深灯火上樊楼”一句中,可分析得出宋代汴京城商业活动的突出特点是

A.夜市繁盛,突破了时间限制B.草市兴起

C.管理严格D.坊市分开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的叙述,宋代的城市发展十分繁荣,由于市场的开放,市的开展程度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夜市的产生。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以及材料的内容,我们可知这描绘的正是夜市的繁盛,故A项正确;

B项错误,草市在乡村;

C项与材料相反;

D项不全面。

中国古代的经济·

夜市

7、雍正皇帝认为:

“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海禁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盐铁官营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以反映出农业是天下根本,工商业是末,由此说明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项是对外贸易政策;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盐铁。

所以答案选B。

·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8、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

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

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

A.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答案】C

唐代灭亡后是五代十国,A表述错误;

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B表述错误;

由材料“交子三年界”“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可以看出这一新生事物在当时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C项正确。

飞钱是私营商业者发行的交换媒介,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交子

9、顾炎武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海禁”政策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

”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依据所学,明清时期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是海禁政策,而海禁政策实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A项错误。

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属于海禁政策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属于海禁政策的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C,D项与题意不符。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征·

经济政策·

海禁

11、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

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的结果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本题材料创设了一个新的情景,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依赖性和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而题目的设问上升到了“根源”,并不是直接考查现象,从原因上找,这一现象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B项正确。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12、李鸿章说: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

李鸿章的话反映了要发展民用工业,ACD属于军事工业,B项是民用企业。

故选B。

洋务运动

13、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水利碱厂,成为著名的“化工大王”。

这一史实表明,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C.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热情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币政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中国近代实业家在华创立大量的实业企业,曾经在辛亥革命之后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结合材料中的叙述,辛亥革命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项是阻碍因素;

B项初步发展的原因;

D项1927年后。

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短暂春天

1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民众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从材料中“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可以看出底层的反抗、外国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的阻力,故本题选D。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错误。

B中的列强减少资本输出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C中的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一些底层人士由于失业而抵制近代化,这不能说明近代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且C无法体现材料的后半部分,故C错误。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列强侵华的影响

15、“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D.重视发展轻工业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扶持

16、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

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根据题中“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可知,抗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和南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所以本题选D,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战期间国统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

此时,日本全面侵华,故C项错误。

抗战时期工业布局的调整

17、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

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征的认识。

由材料关键信息“坐牢杀头也甘心”、“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主旨即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遭受旧观念,旧体制的影响比较大,比较艰辛”,B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干要求。

材料没有提及冷战环境、经济基础薄弱,排除AD;

C项实际上从属于B项,排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

系列概况

18、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