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8761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doc

第二语言习得,认知模式,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1

一、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的概念及发展1

二、ACT模型重要概念2

三、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2

第二章节奏变量与Levelt的产出模型3

一、节奏变量3

二、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与节奏变量3

第三章信息加工模型4

一、信息加工的模型的一般原理4

二、信息加工的特点及分类4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信息加工5

第四章竞争模型6

一、竞争模型的含义、核心和研究方法6

二、语言学习环境的作用6

第五章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策略7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差异7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7

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7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绪论

有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Fries,1945),当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出于语言教学实践的需要,其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

现在,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共同关

关心的多学科交叉的课题。

认知心理模式是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程序,可以说是各种教学范式的内部运作。

语言的认知研究对于建立和熟练运用教学范式与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和竞争模型。

本文的前半部分将主要介绍这几种重要的认知模型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本文的后半部分将把重点放在对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与策略的介绍。

第一章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一、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

JohnR.Anderson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于1983年提出。

简称为ACT

模型。

ACT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用以理解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的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

它的发展过程如下图示:

FRAN

HAM

ACT

ACT﹡

ACT-R

图1-1ACT发展图

FRAN:

自由回想联结网络模式,JR·

Anderson1972年提出。

HAM:

人类联结记忆模式,JR·

Anderson与Bower于1983年共同提出。

ACT模型的前身。

ACT:

JR·

Anderson1983提出。

ACT﹡:

由JR·

Anderson在ACT的基础上,修正而得。

ACT-R:

由多个模块组成,在ACT模型发展而来。

二、ACT模型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

它是由许多“陈述性知识模块”促成的网络来表现,所有的这些模块都被存储在公用的陈述性记忆中。

它的习得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具有被动性和接受性。

另一种是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具有主动性和建构性。

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它是通过大量的“产出规则”来表现。

它的习得方式是类推。

类推有两个要素:

首先,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目标:

其次,学习者需要有能力解决这个目标的事例。

(二)学习假设和行为假设、符号层和子符号层

学习假设是关于新的知识如何被习得的假设,行为假设是关于如何用习得的知识完成认知任务的假设。

符号层涉及离散知识结构,子符号层涉及类神经的激活过程,子符号层决定符号层。

(三)ACT模型的核心概念产出系统

产出系统有产出规则组成,每个产出规则均表述为“如果---那么”的规则,也可以表述为“条件---行动”对。

图1-2ACT产生式系统的框架图

三、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

陈述性阶段。

很多事例作为陈述性事实被存储在记忆当中。

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产出规则时,因为没有现成的激活程序,就完全依赖于陈述性知识。

第二阶段:

联合阶段。

即,知识的编辑阶段,两种方式对记忆所存储的陈述性知识进行编辑。

一种是合成,把几个产出合成为几个产出。

另一种是程序化,把普遍的运用与特例。

该阶段易发生偏误。

第三阶段:

自动化阶段。

即,语言的产出调整阶段,使产出程序变得更加自动化,产出规则才能得以浮现。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程序性能力,说不出自己究竟运用了那些规则。

这是因为,学习者运用的是隐含的程序性知识。

(二)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

O’MalleyandChamot的研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经历了Anderson所说的三个阶段:

在陈述性阶段,学习者专注于心的语言形式并努力使它们有意义。

在联合阶段,学习者发展了程序性知识,减少了对新语言的关注。

在自动化阶段,学习者逐步改进自动化处理能力。

Anderson认为,第一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差别仅是达到的级别不同。

语言学习者几乎都达到了自动化阶段,而外语学习者只能达到联合阶段。

尽管外语学习者通过练习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也可以无意识地运用第二语言,但他们还不能完全地达到自动化。

第二章节奏变量与Levelt的产出模型

一、节奏变量

节奏变量于1996年被Towell等运用于考察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并和Levelt的产出模型结合在了一起。

节奏变量包括,语速,发音时间量,发音速度,平均语流长度等概念。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节奏变量是衡量第二语言言语流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与节奏变量

(一)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

Levelt模型本来是表示成人母语说话者的言语产出模型,deBot把这个模型用于解释第二语言的发展。

言语产出模型里的只是部分有两种: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图如附录所示。

Levelt认为,由于受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小,时间短等特点的制约,而且由于正常的言语产出速度较快,言语产出越流利就越需要程序性知识。

概念器,语形器和发音器都包含了程序性知识,每一种功能都要通过使用不同的陈述性知识来实现。

(二)节奏变量和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

语速的快慢需要概念器、语形器和发音器一起工作。

发生速度主要和发音器官有关,发生速度的提高是发音器程序化的表现。

停顿是节奏变量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停顿受言语的任务类型和说话者的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有不同的类型。

造成停顿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1)决定下一步要说什么,这种停顿的位置一般在短语和小句之间;

(2)如何表达自己的言语,这种停顿的位置一般在短语和小句之中;

(3)注意句子结构的需要;

(4)平衡输出成分长度的需要。

如果学习者的口语语速随时间而逐渐加快,说明学习者在把更多的知识程序化了。

如果平均语流长度有显著性增加,这说明语形器的程序化也在显著性增加。

第三章信息加工模型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一般原理

信息加工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他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成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处理器组成的。

感受器接收外界信号,效应器做出反应,处理器对符号进行处理,建立符号结构,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

Mclaughlin首先把信息加工模型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的信息加工模型有两个中心理论原则:

(1)信息加工的限制性;

(2)信息重构的必要性。

二、信息加工的特点及分类

(一)信息加工的特点

信息加工模型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处理器,心里的结构和资源都存在局限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信息加工的容量上,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

(1)任务所需注意力的多少;

(2)个人信息加工的能力。

学习者不可能同时关注语言输入里的所有信息,有些信息成为注意的焦点,有些信息只受到选择性的注意,有些信息没有被注意。

这正是信息加工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也是由信息加工的局限性的引起的。

为了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最大化,学习者就要是自己的语言技能程序化。

(二)信息加工的分类

依据ShiffrinandSchneider(19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