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8527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 考试答案整理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这里仁是本,礼是末,义则连通两者,智与信则要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3、隋唐科举制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是科举制逐渐完备的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内容以儒家《五经》为主。

4、名田制

名田制是秦汉时期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制度。

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按户籍计口授田(此所谓名田制的由来)的同时,又按军功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

名田制开了土地私有之先河,然而土地私有制不可避免的矛盾-----土地兼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大量进行开始显现,并最终成为一股浪潮开始冲击名田制。

5、王田私属制

王田私属是王莽改制时以诏令形式规定的对全国耕地和奴婢所加的名称。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为了解决西汉末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自耕农大量沦为奴婢与流民这一主要社会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王莽改制的核心内容。

意在缓和土地兼并和防止农民奴隶化。

6、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三国时魏国尚书令陈群提出,曹丕认可,颁布实施,西晋时期成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南北朝时有所变化,直到隋朝科举制实施乃废,共经历了400年之久。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州郡中正官负责考核本州郡士人的德行、才能、门第等,按九个等级确定士人品与状,报送中央备案,作为选拔官吏的参考。

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简答题:

1、汉武帝的经济措施:

▶原因与背景: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财政政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

1、政治形势:

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对内各地的诸侯王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阻碍,对外来说一直存在的匈奴势力威胁着汉朝的边疆。

可以说汉武帝在此时面临着严峻的对内对外的政治形势,为了平定内外的困境而展开的战争成为了汉武帝展开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

2、经济形势: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形式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为汉朝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汉武帝后来的集中社会财富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汉武帝时期汉朝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

最后,汉武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小农经济,而豪绅巨贾的出现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垄断。

3、社会形势:

汉武帝时期社会形势的尖锐主要是有地方豪绅与巨贾造成的,汉武帝时期的富商大贾制造出不少社会问题,他们兼并土地、经营高利贷、扰乱市场,使“黎民重困”,从而造成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尖税矛盾。

正是上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原因最终促使了汉武帝采取了从藏富于民向取富于民的经济者政策的转变,利用重税以及工商业国营等措施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具体措施:

1、算缗、告缗和不告缗令。

算缗亦称“算缗(mí

n)钱”。

是汉代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一种赋税。

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缗钱”为货币和计税单位——1缗为1贯,1贯为1000钱,一算为120钱。

2、均输,就是国家在全国各地设均输官,把各地应上交朝廷的贡物,按照该地的市价,折合成当地所生产的、价格低廉的土产品,交与均输官,运往京城或缺乏这种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

它是一种官营运输制度。

3、平准,即在京师设立平准官,以各地输送的物品和工官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当某种商品价格涨贵时,就平价抛售,反之跌价时,就大量收买,“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由于均输平准的官吏尽是些“入粟补官”者,他们为了获暴利,通常按低价折物,官府获利甚多,均输当年,就使得财政大增。

均输平准的官吏与豪民商贾勾结,这种没有监督机制下的均输平准,久而久之就流于形式,变成了贪官奸商一体操纵运输及商品流通市场,导致小农经济加速破坏,农民被迫流亡。

4、盐铁官营。

汉武帝实行的财经政策。

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

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盐官营的办法是:

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5、整顿币制。

汉武帝时期币制的稳定经过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反复变动币制,一是国家急需用钱,二是允许郡县铸钱。

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元鼎二年将铸币权收回中央,由上林三官制钱,不仅严禁民间盗铸,而且也不允许地方政府、郡国制钱。

同时提高铸造质量,使仿制较为困难。

西汉币制终于稳定在五铢钱,并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

这对于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财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这个阶段的敛财政策之所以比较成功,效应巨大,币制整顿成功是其关键。

6、酒榷专卖。

酒类专卖,始于武帝,这个主意是少府出的,他提出要另辟财源,可见他感到皇室费用不足,但打的旗号却是“以赡边”。

酒类专卖政府如此买卖,那么全国总计应当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收入,支付边防应该有余,但此时并无大的战争。

7、卖爵、卖官与赎罪。

汉武帝时期财政困境不仅仅是抗击匈奴,还有其生活上穷奢极欲,广修宫殿苑囿,耗费了惊人的财富。

汉武帝极为迷信鬼神,为求长生不死之药,盲目花费了大量的钱财。

因财政时常出现困难,卖爵、卖官与赎罪制度就作为一种解决财政困难的应急措施被采用。

卖爵、卖官、赎罪制总的趋势是在发展和扩大之中,这也与财政危机的出现有密切关系的。

▶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目的:

1、敛财以抗击匈奴。

2、弱民,防范地方势力与割据势力。

▶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是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最直接的效果,也是汉武帝经济政策最直接的目的。

2、极大的支持了汉武帝的军事政治和社会行动:

丰富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的战争提供了资金,保卫扩宽了汉朝的边疆,稳定内部的局势,同时汉武帝还利用充足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兴水利工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打击了巨贾豪绅,稳定了市场秩序,遏制了土地兼并:

汉武帝的盐铁酒专营以及针对富人的财产税等都极大的打击了豪商,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

4、打击了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盐铁中央专营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强,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再与国家政权抗衡,从而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

削弱了地方势力,增强了中央实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为后世政府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开创了封建社会官营工商业传统。

从此,官营工商业在中国封建工商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点。

消极影响:

1、培植出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的统治集团及社会阶层。

汉武帝在选拔官吏上,特别是高级官吏上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标准,即凡是支持他内兴功作,处事四夷国策而又能为他敛财的人,不管此人过去是作什么的,必定委以高官,授以厚禄。

如此,造成高级官员无人再敢对敛财政策有任何非议,“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这样就无法避免敛财政策的负面影响。

中下级吏员官僚则通过“入粟补官”,“入财者得补郎”,使得官员成分杂乱,导致吏治腐败。

汉武帝的敛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确实打击了部分“不佐国家之急”的大商人,但是却扶植出这样一批更贪婪的官商阶层,从这个阶层中将要滋生出更大的豪强地主兼官僚,后来的历史发展证实这一点。

西汉后期的豪族皆出自公卿,他们对百姓的压榨是极其残酷的。

可悲的是,自汉武帝始,历朝历代都承继了这官商一体的传统,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永远附属于官僚集团的状态。

2、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

最突出的例子当推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除了可以给政府带来丰富的财源外,便是百害无一利。

由于是官商,独家垄断,没有竞争,则必然造成盐铁生产中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不问社会实际需求而品种单一,而且是质次价高。

同时大规模的冶铁,又不讲成本核算,不改进技术,只是一味向自然索取,必然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3、导致西汉流民增加。

盐铁官营之前,大盐铁商人所雇佣的劳力多是破产农民。

现在官营,所使用的劳力是卒、徒,受饥的农户不能成为劳力还要上缴各种赋税口算,不堪劳苦必然逃亡,逃亡后又没有出路。

若官营冶铁也以收留破产流亡农民为主,则就会减少流民,保护农业生产力。

这种征发徭役以支持官营冶铁业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

均输平准结果是:

这种没有监督机制下的均输平准,久而久之就流于形式,变成了贪官奸商一体操纵运输及商品流通市场,导致小农经济加速破坏,农民被迫流亡。

4、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以敛财为原则的法律标准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正常商业萎缩,奸商横行,罪犯霸道。

告缗造成影响百业的生产,造成人们宁肯吃光喝光也不进行再生产,实在是始料所不及的。

小商小贩也要停业,造成商业的萎缩。

这时候作为决策者本该调整告缗令,但是汉武帝却走向另一个极端。

“入粟不告缗”,“养马输边除告缗。

”这就完全是以敛财为原则,而不是鼓励正常发展商业及生产的政策了。

在根本上扰乱了商业秩序,奸商大行其道,而守法的商户则大受损失。

5、造成社会整体经济衰竭。

在西汉,铸铁、冶铁、煮盐、制酒是最赚钱的行业,为了敛财,汉武帝把这些行业统统收归国有,进行垄断经营。

但是在国营之下,这些产业皆不断萎缩和变异,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二、门阀制度(怎么形成?

怎么衰落?

特点、影响?

▶门阀的概念: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