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8389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Word格式.docx

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

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

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

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

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

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

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

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

储蓄账户。

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

小额定期存款。

在美国,定期存款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

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

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

除活期存款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

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

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

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

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第二阶段:

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

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

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

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

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

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

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

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

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

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

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

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

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

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

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

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

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

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

一般包括:

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管理负债。

企业大额定期存款、代理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代理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

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

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

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

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

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

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

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

现实的例子是:

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

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

须注意的是: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

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

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

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

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着.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李杨勇等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王丽惠,刘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及对策.财政金融,总246期邹燕,陈福全.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