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82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关键词(考博).doc

(上限效果议程设置培养分析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预言的自我实现地位赋予功能)

61。

子弹论

也称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种流行观点。

这个时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期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迅速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核心观点是:

传播媒介的宣传与报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就象子弹击中人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大众传播能够直接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观点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子弹论”。

“子弹论”是错误的,其错误不仅在于它的唯意志论观点,而且在于它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理解: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面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和许多中介因素的发现,“子弹论”观点在进入40年代后逐渐被人们抛弃。

 

  

62。

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

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

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63。

宏观效果理论

指70年代以来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新效果理论是在一些学者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

他们认为,“有限效果”论的传播效果和理论框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视了更早的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报道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这两个缺陷使“有限效果”论者不恰当地得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力有限的结论。

在对“有限效果”论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成为“新效果理论”的模式或假说。

其中包括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假说,美国学者格博纳的“培养分析”,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的“知识格差”假说,英国学者霍尔的“编码与译码”研究等等。

这些模式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

1)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的综合的、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2)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有力性;

3)它们探讨的问题都与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70年代后期以来,新效果理论在各国传播学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4。

“革新-扩散”过程研究?

对革新事物的普及和传播过程的研究,也译为“创新-普及”。

1962年,美国农村舍回削价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如新农药、新良种、新的农业机械等)的采用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出版了他的研究报告“革新事物的普及”一书。

该书对新事物普及过程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罗杰斯认为,作为新事物普及过程的“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流”二是“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大众传播的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后者是多级地,中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

罗杰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新事物的采纳和扩散,都经过一个革新者—〉早期采编者—〉早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拒不采纳者的社会过程,据此,他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了N级(多级)传播理论,“革新-扩散”理论现在也广泛应用于发展传播学的研究。

 

65。

伊里研究

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就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所作的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研究”,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

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先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补强效果”、“中介因素”、“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

伊里研究的结果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观点对否定早期的“魔弹论”的效果观起了重要作用。

伊里研究是最早采用系统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的一次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66。

传播学经验学派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

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67。

传播学批判学派

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

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

批判学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各种流派。

主要流派有:

1)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编码和释码”的角度出发。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立、矛盾与冲突关系;

2)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3)“意识形态霸权”研究,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68。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批判学派中的一个流派,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6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派对媒介集中垄断状况的考察,对“人民资本主义”和“所有权分散论”的批判,在传播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69。

“文化研究”学派

批判学派中的一个流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尔为代表。

“文化研究”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媒介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统治得工具,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研究”的学者用“编码”和“释码”的概念分析大众传播过程,认为媒介的新闻或信息的筛选、加工、制作、报道属于“编码”活动,这种活动在总体上体现了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受众的“释码”可分为三种一般形态:

一是“同向释码”,即按照大众媒介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二是“逆向释码”,即对大众传媒赋予的意义作出的相反的理解;三是“妥协式释码”,即部分接受没接赋予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理解信息。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和“释码”过程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居从属地位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文本内容分析。

 

70。

报刊四种理论

即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型共产主义理论。

1956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席伯特、施拉姆等人撰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对此做了概括。

作者从资产阶级新文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报刊理论,一种是专制的极权主义理论,一种是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而苏联型共产主义理论则是极权主义理论的现代版。

该书作者对社会在美化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同时,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报刊制度和理论进行了攻击。

71。

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15、16世纪在欧洲中世纪专制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报刊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新闻检查是正当、合法的;

4)对当权者和政府的批判被视为犯罪行为,接受法律制裁。

极权主义理论完全否认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利,经过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这种理论伴随其制度一起破了产。

72。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也称为自由报刊理论。

17、18世纪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

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报刊应该是“意见和思想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

1)任何个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

2)新闻出版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应受到强制;

3)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4)在涉及意见或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5)新闻采访只要手段合法,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6)在跨国界传播信息方面,不应受到各国政府的干预。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对极权主义理论的否定,早期有其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它成了保障垄断资本控制报刊的理论,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它进一步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73。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F

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提出的一种媒介理论,席伯特等人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一书对此作了系统阐述。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一种修正。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的背景是:

1)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国家媒介垄断程度越来越高,“言论的自由市场”的理念与少数大资本垄断言论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维护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受众的权利;

3)这种理论谈论得对象是言论或思想传播的问题,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信息传播的问题。

鬒窙薪橹噚作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大众媒介必须对社会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主要观点包括:

1)媒介在提供新闻或信息之际,必须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2)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制度和道德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3)媒介不得煽动社会暴乱或犯罪,不得传播人种歧视或宗教歧视内容;

4)社会和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起到了缓解矛盾的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

74。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传播事业集中垄断的加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媒介理论。

它要求大众传媒应向一般市民开放,允许市民个人或团体的自主参与。

其主要观点有:

1)每个市民或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对媒介的使用权以及接受没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垄断组织、职业宣传或赞助人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媒介的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性、社区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因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