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3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4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本体论层次:

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

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

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

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

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

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1.数据:

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

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

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

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

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

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

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

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

三、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

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信息产生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可以独立于其发生源而相对独立,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或空间中传递。

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

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

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

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也具有独立性。

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

信息量的获得量是因人而异的。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本质特性)。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

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

四、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描述的对象:

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社会信息

2.按观察者的角度和过程:

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3.按信息的传递方向:

纵向信息、横向信息、网状信息

4.按信息的作用:

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

5.按信息的运行状态:

连续性信息。

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突发性信息

6.按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7.按信息的性质: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8.信息的内容:

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

9.按信息的流通渠道:

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

10.按信息的记录方式:

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计算信息

11.分类目的:

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

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互有交叉重叠。

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

五、信息、物质和能量

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基本的资源和要素,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

信息流与物质能量流一样,在其运动过程中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

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

物质、能量与反映它们存在和运动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有多少种物质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运动,就有多少种信息与之对应。

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

六、信息化

1.定义:

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

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2.信息化概念的内涵:

(1)信息资源,信息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比较普遍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3)信息观念,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认识得到加强,人们教育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升;

(4)资源共享,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于1993年,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

“金桥”——对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

“金卡”——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关”——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

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社会的特征:

(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信息管理

1.定义:

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

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

3.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

4.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的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1)总目标:

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