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6893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顺德是我国名声显赫的家电之都。

到目前为止,顺德拥有初具规模的家电生产企业及配件类企业2000多家,崛起了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家乐、康宝等众多的优秀家电企业。

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空调、冰箱、微波炉、电饭煲、风扇、消毒柜、热水器等家电的生产基地。

在各类家电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都要求模具工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况且,产品换代周期十分短,因而,为模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而市场调查却显示,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高素质、高技能模具人才十分短缺,表现为:

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方面将大有可为。

为了将学校的发展与顺德的产业定位更好的融合,我校在调查市场对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并作为重点专业发展,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先后投入近400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明确,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突出技能培养,职教特色鲜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

(二)建设基础

  2004年,我校申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目前该专业经过七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经拥有一批师德优异、教学经验丰富、勤奋好学的的师资队伍和部分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设施,并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顺德模具产业链对模具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和共享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经过5年的建设,成为区域内模具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上形成特色,在区域内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建立校企融合“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引入教学,作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采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2.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建成市级精品课程4门,编写项目特色教材4本(正式出版)、校本教材5本,并制作相应的课件。

3.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到2010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聘请多名企业能工巧匠、技师作为兼职教师。

4.建立共享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模具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引产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在当地模具行业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5.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年,社会职业资格鉴定200人次/年。

同时将开发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在网上发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建设思路

模具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以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为主线,实现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使合作能有效地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对外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

在教学方面构建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制度。

实行因材施教、多层次和多元化教学方法。

逐步实现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实践活动、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过程与产学研融为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为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确保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校企融合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定向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顺德模具行业的产业链,对模具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模具制造业,面向模具制造行业及模具产品相关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冷冲压与注塑成型的模具制造技术、模具维修、模具品质管理、数控机床操作、冲压设备操作、注射成型设备操作及模具销售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为实现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健泰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引产入教,即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同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引进校,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纪律,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学交替,即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采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体验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见习工艺流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对接企业需求,组建定向班和订单班。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我校实施了“定向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度与企业进行合作,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

(二)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模具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制造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课程设置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做到“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证书”一一对接关系。

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技能项目课程:

按照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相对应的技能包,从而开出对应的项目课程。

共分为机械常识、机械控制基础、模具拆装与零件测绘、加工技术、CAD/CAM、冷冲压模具、型腔模具共7个技能包,各个技能包分别由一门或多门项目课程组成。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项目课程体系。

结构如图:

语数英课程

计算机基础

体育与健康

岗位技能项目课程

职业素质课程

德育课程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5S管理

数控机床维修

机械常识

加工技术

机械制图

CAD

模具机械基础

机械控制基础

电子电工基础

电力拖动

PLC

三维建模

自动编程

钳工实训

普车、铣床实训

数控铣

数控车实训

电加工实训

数控铣实训

模具拆装与零件测绘

冷冲压模具方向

冲裁模具制造

弯曲模具制造

复合模具制造

型腔模具方向

三板式注塑成型模具制造

斜导柱抽芯成型模具制造

二板式注塑成型模具制造

CAD/CAM

多工位级进模具

拉深模具技术

热流道模具

CAE模流分析

液压与气压传动

礼仪修养

我校根据模具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制造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

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

每个核心项目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由基本素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

公共基础课程由德育课程、语数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组成,拓展素质课程由礼仪修养等课程组成。

拓展素质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设。

专业项目课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根据模具制造岗位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按照数模具制造岗位(群)工作任务,分解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实现和逐步提升。

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专业基础课程,以知识为切入点,结合项目进行5周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公差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主要讲授项目教学的前导知识,然后结合项目边做边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深化知识的掌握。

专业能力课程,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典型产品进行项目教学。

教学中,教师按项目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

每个项目教学前,教师将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交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加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主动学习变为主动创新,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每个专业能力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

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培养包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

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

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

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

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

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冲压成型模具、型腔模具、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电加工、CAD/CAM建设成为优质课程,并建设部分精品课程。

5.编写专业核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