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668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docx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财务知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41.简述国际工程承包中交钥匙合同的特点。

答:

①承包商自始至终对业主负责。

工程竣工合格后,承包商只要“交钥匙”给业主,业主即可开工生产。

②采取这种方式,对业主来讲,省事、省时,但费用较高。

③对承包商来讲,则有较大的主动权,可掌握项目的进展,但责任重大,对项目的履约保证程度较高,同时,风险也较大。

42.简述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关系。

答:

①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壹关系。

②只有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对外开放,才会有坚实可靠的基础;才能正确利用俩种资源,开拓俩个市场,学会俩套本领。

才会正确吸收外国壹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③正确地实行对外开放,又会促进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巩固,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43.简述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的区别俩者的区别于于:

前者是出口厂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正常价格向国外市场抛售,打击竞争对手,以占领市场;后者是指通过本国倾向对外贬值的办法,降低以外国倾向所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从而提高价格竞争能力,扩大出口。

44简述欧元产生的原因。

答:

①欧洲经济壹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实现欧洲倾向壹体化,创立单壹的欧洲倾向,才能解决成员国之间生产四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才能推动经济壹体化的发展。

②为了抵挡美元对欧共体各国倾向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国际倾向制度动荡的影响。

45.简述中国发行的国际债券的特点。

答:

①公募或私募相结合②发行主体多元化。

③发行的国际债券种类多样化。

④发行市场的分散化。

论述题46.试述汇率变动对壹国国内经济的影响答:

主要表当下俩方面:

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如果壹国货币汇率下降,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时,以进口商品人微言轻原材料的制成品,由于成本提高,其价格也会提高,其次,汇率变动于壹定条件下会推动国内整个物价的变化,相反,如果货币汇率上长,国内的物价则会出现和上述情况相反的变化。

②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如本币汇率降低,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引起国内生产扩大,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相反,本币汇率上升,就会使生产缩小,引起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的减少。

47.试述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及其异同①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壹方当下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同样给予对方。

②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壹方给予缔约国另壹方的自然人或法人、商船于本国境内享受和本国自然人或法人、商船同等的待遇。

③相同点:

俩者均体现了非歧视原则。

④不同点:

前者的目的是使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于壹个缔约国的市场上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后者的目的是使进口产品于壹个缔约国国内高层上和其他国内产品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

48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①对外贸易和资本语言生产方式的关系a.地外贸易促进了新东方生产方式的确立b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②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对外贸易使资本主义商品形式的生产具有普遍的世界性质b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于世界范围内的扩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于世界范围内的扩展③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

49.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答:

萌芽阶段:

(15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于这个时期中,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

大工业使各国社会分工获得空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新的生产力的推广使用,新兴的电力、电器、石油泊、汽车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使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和初级商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就形成了。

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跨国X公司迅速发展,殖民体第瓦解,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使国际分工深入发展,50.WTO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俩个原则;2.世贸组织成员间互惠互利进行贸易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

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更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4.促进公平竞争和贸易原则;5.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6.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

51.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为②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③人口、劳动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④资本输出和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⑤各国政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尤其是壹国芭更直接影响该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

52.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和特点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①保护对象扩大了,不但保护幼稚工业,仍更多的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②保护目的不同,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③从保护转入进攻,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对国内市场强以垄断④大垄断资产阶级利益⑤保护措施多种多样⑥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①被保护的不断增加且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保护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②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③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④奖出限人的重点重限制进口转向出口

53进口配额制:

是指壹国政府对壹定时期内的某种商品进口,事先规定最高进口数量或金额。

这是壹种直接措施。

54.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厂商(即卖方)提供的垡,旨于扩大产品出口,于产品的买方对卖方采用延期付款时,出口信贷能够填补卖方赊销产品占用的资金,以维持其资金周转。

买方信贷即进口产品的厂商(即买方)为进口产品,使用产品出口国的出口信贷。

这种信贷有俩种做法:

①买方直接向出口的银行借用。

买卖双方以即期现汇交易,于双方签订贸易合同后,买方向卖方交付15%的左右定金,其贷款由卖方银行贷给买方,买方按现汇付款条件支付给卖方②买方通过本国银行从出口国银行进行转贷,这种做法是买方银行和卖方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由卖方银行向买方银行提供贷款再由买方银行将贷款转贷给买方,买方用现汇向卖方支付进口产品货款。

55.贸易条约和协定所依据的法律原则:

其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又称无歧视待遇,即缔约国双方于通商、航运、税务、国民待遇等方面相互给予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国民待遇:

是缔约国壹方于某些方面如民事权利方面,给予缔约国另壹方和自然人或法人、商船于本国境内享受和本国自然人或法人、商船的同等待遇。

56.为什么对外贸易于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中介地位其表现:

①对外贸易只是中介地隹的壹部分,对外贸易额于整个社会商品流通额中只占壹定的比例②对外贸易不同于国内商品和服务贸易,它活动的流通领域包括国内和国外俩个市场,联系国内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完全不同于国内贸易只联系国内的生产和消费③对外贸易参和国际贸易交流,是国际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组成部分。

57.中国对外贸易于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地发展,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手段②促进技术进步,它是获得外国行进技术的主要手段③促进国内市场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④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技术发行和经济结构改革⑤促进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的增加⑥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增加⑦推动整个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开展⑧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正常友好的国家关系,创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58.中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原则:

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政策:

对外开放政

策。

原则:

平等互利原则

59.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同国际贸易壹样,是国际分工的表现,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中国社会生产国际化的程度,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会使中国进壹步参加国际分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

于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为国外贸易才能把里面所饮食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这种劳动,将表当下无限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上,于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促进会即国际价值,取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中国发展对外贸易,也是以国际价值为依据,从价值形态上考虑社会再生产的平衡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发展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于实物形态上达到平衡,这就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同时这壹理论也是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依据。

60.大经贸战略的基本概念、新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目标及实施措施。

基本概念:

是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调动全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积极性,按国际经济贸易的通行规则来管理和运营,从而实现高效益、高效率和有较强综合整体竞争能力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

从实际出发。

以自力更生为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

主要内容:

①通过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实现各项外经贸业务的渗透和融合②通过加强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其他关联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把对外经济贸易的宏观管理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③通过加强外经贸待业和国内关联产业的结合,发挥对外经济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资源有效配置等方向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④通过发挥贸、工、农、商、技、银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国际高层,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互接互补。

目标:

①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弥补我国资源、资金和技术的缺口②集约化发展③市场多元化④地区分工合理化⑤实现良性循环。

措施:

①彻底转变旧观念②树立全局思想③要求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

61.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政策措施:

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直接管制、国际经济协调、

62.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国际收支情况,通货膨胀程度,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政府干预、政治因素、投机活动。

6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对其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外汇储备产生影响②对国内经济影响③对国慰经济影响P160-163

64.汇票的定义及其主要票据行为:

定义:

汇票是壹个人向另壹个人签发的,要求即期或定期或于能够确定的将来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人或执票人壹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支付命令。

主要票据行为:

出票、背书、提示、承兑、付款。

65.本票和汇票的不同:

本票:

是债务人开始债权人、保证立即或于债务到期时将款付仍的债务凭证。

①本票是无条件承诺,而汇票为无条件命令②本票的基本当事人有俩个,即出票人和收款人,而汇票则有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三个基本当事人③本票出票人即是付款人,所以远期本票不面承兑使可付款,而远期汇票则必须办理提示要求承兑和承兑手续,但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本票则要求持票人向签发人提示见票,且于本票上载明见票日期,这和见票后定期的汇票相同④本票于任何情况下,出票人均是主债务人,而汇票于承兑前出票人是主债务人,于承兑后,承兑人是主债务人。

66.支票和汇票的不同:

①支票的出票人只有于银行有足够存款才能开出,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而汇票的出票人开出汇票付款人拒付,只负被追索的责任②即期汇票的持票人如不于合理的时间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出票人和所有背书人均得解除责任,但支票的持票人如不于合理时期内提示付款,出票人仍须对支票负责,除非持票人延迟提示而使出票人受到了损失。

67.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①进口商向进口方银行申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