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620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9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线机正文Word格式.doc

首先介绍了数字X线医学成像设备以及医学成像与通信的历史、发展状况,通过调研和对国内外现状的对比,发现该系统在国内进行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调研数字X线成像方案的基础上,为不同类型的传统X线设备数字化设计了模块化的开发方案。

结合具体设备,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实现了X线设备的曝光等操作控制,通过上位机与PLC的串行数据传输,实现信息交互,控制图像采集;

在系统的调试过程中,论文发现系统采集的图像含有严重的噪声,针对系统采集的数字图像,分析了噪声的性质,提出了初步的图像恢复方案;

基于数字化的目的,论文分析了DICOM的体系结构,从两个方面对DICOM的应用做了具体实现:

一是DICOM的简易网关功能(文件格式转换),二是在分析DICOM网络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部分服务类的通信程序。

作为一个实用系统,论文还实现了患者信息、采集图像的数据库管理,医学数字影像的处理等。

数字X线摄影系统在我国尚未普及,目前常规X线检查仍是医生重要的诊疗手段。

X线医学成像设备的数字化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有着广阔的前景,有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X线医学成像设备,PLC,数字影像工作站,

一 绪论

1.1 数字X线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

传统X射线摄影以胶片或感光屏为媒体,以二维成像方式,利用X射线的穿透作用、荧光效应和化学作用,使得穿过人体后发生不同衰减的X射线在胶片或感光屏上呈现不同密度的影像。

传统X射线摄影应用广泛,占基层医院工作量的70%左右。

但由于胶片溴化银分子决定胶片影像的分辨率,所以其分辨率只能达到分子颗粒级。

传统摄影在观察透视影像时需连续曝光,增加了受检查的辐射量,降低了X射线使用效率。

数字X线成像设备是指把X线透射影像数字化并进行处理后,再显示图像的一种X线设备,医学数字图像在存储、图像的质量、信息的层次以及成像效率方面较之传统胶片有着明显的优势。

自从1972年X线CT(ComputerTomography)问世后,医学影像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浪潮,1979年出现了飞点扫描的数字X线摄影系统,1980年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的产品展览会上,数字荧光X线的摄影系统(DigitalRadiofluoroscopy,DF)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此,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统(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ic,DSA)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得到了高速发展,1982年日本富士研制出了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omputerRadiography,CR),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厂家竞相开发CR;

20世纪90年代又大力研制直接数字X线摄影(DirectDigitalRadiography,DDR)的探测器,推出了一些今天风头正劲的实用的DDR设备。

然而,受到高分辨率、实时动态、辐射剂量,更受到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限制,迄今,在国内医院应用最广的传统X线摄影尚未完全进入数字化成像家族。

1.2 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的发展概况

随着CT进入医学成像、诊断,计算机及其相关影像设备越来越广泛的用于临床的医学诊断,但是这些设备多来自不同的厂商,产生的医学影像格式并不统一,这给相互交流带来一定的屏障。

美国放射协会(AmericanCollageofRadiology,ACR)和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协会(NationalElectricalManufacturersAssociation,NEMA)认识到,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国际标准,使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产生的影像遵循标准的格式,使影像的传输,医学技术的交流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

面标准化和制度化。

ACR和NEMA在1983年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制定这样的标准,旨在:

促进医学影像在设备间互相透明传输,有利于医院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如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接口功能的开发和扩展;

允许建立一套诊断信息数据库,使分布在各地的设备可以访问和查询。

在此宗旨指导下,ACR和NEMA于1985年发布了一个标准,取名为ACR-NEMA标准第一版,1986年和1988年发布了该标准的修订一版和修订二版NEMA1.0No.1和NEMA1.0No.2,随后在1988年又同时发布了NEMA2.0,这个标准在第一版及其修订版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包括为显示设备提供命令支持,提出了新的分层方案来划分医学图像,增加了更多了数据元)。

1993年工作组发布了该标准的第三版,定名为DICOM3.0(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标准协议。

1998年、1999年、2000、2001、2003年先后对3.0版本进行了增补、完善,这就是今天所说的DICOM标准。

标准是针对医学影像的成像和传输通信而制定的,得到了众多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支持,成为了医学图像格式、编码、存储和网络传输协议的事实上的标准。

在医院信息化,构架数字化医院进程中,DICOM标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使PACS能够延伸到医学领域,推动了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的同时,更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营理效率,方便了病人看病就医。

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地区以DICOM为核心的网络医学发展日臻完善,建立了规范的、不同类型的、各种规模的医用网络系统。

从80年代的美国海军的医疗系统(DIN-PACS)起始,今天美国的各大型医院都建立了PACS,放射科的小型PACS系统更是普及。

在国内,实际意义上的临床应用尚未成为主流[3],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影像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在影像的后续管理中,自主研发网络传输系统是推动民族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医学图像传输与处理的标准化建设是我国网络医学发展的必然。

北京天健,上海岱嘉,珠海友通,西安华海,山东浪潮是国内主要的PACS集成商,他们为上海的瑞金医院,北京的宣武医院、解放军301,福州总医等建立了经济、实用、高效的全院PACS系统。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工作

今天的X线数字化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并且已经有众多的产品在医院内使用,但由于关键技术、专利被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司所拥有,使得数字X线设备价格昂(超过10万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传统X线设备,在医院构建PACS的进程中,他们成为信息孤岛。

目前,CCD在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改善信噪比、减少伪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

图像卡的性能也有明显的提高;

系统采样矩阵可达到4096×

4096像素,灰度分辨率可达到12比特,采样速度达到64帧/秒,这些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当前对X线成像设备在图像的质量、空间分辨率等方面的要求,使得传统X线设备的数字化有了新的高效、低成本的方案。

1.4X线机的医用的发展历程

气体X线管和感应圈时代(1895-1916)

热电子X线管和高压变压器“实用时代”(1910-1925)

旋转阳极X线管和控制技术现代化时代(1925-1945

X线机与电视系统的组合(1954—1972)

计算机横断摄影X线扫描装置(CT)(1972)

80年代出现CR.DR.DSA.(核素扫描ECT.PET)

二 X线机的设计目的

2.1 概述

传统放射科工作分为透视和摄影(照相)两大部分,因此人们将数字化技术也分为透视和摄影两类,即数字化透视(DigitalFluorography,DF)和数字化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

虽然传统X线设备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数字化历程,但目前的分类依然比较混乱,根据成像的原理,这里给出典型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X线数字化方式:

1、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omputedRadiography,CR)

该系统是日本富士公司最早申请专利的。

其使用成像板(ImagePlate,IP)作为X线影像载体。

IP受X线照射后形成潜像,以光致发光的物理过程读出(用激光扫描IP上的像素,使像素发出可见光)。

激光束扫描像素,发出的可见光经由光电倍增管转变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再经模数转换后成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存储和处理。

典型的商业应用代表是FUJI的FCR系统、西门子DLR系统。

2、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DigitalRadiography,DDR)

CCD探测器(ChargeCoupledDeviceDetector)

CCD系统包括一个将入射的X射线信号转换成可见光的闪烁体或荧光体构成的可见光转换屏上,然后再将可见光转换为电荷。

但CCD是只有2~5cm2大小的芯片,因此很难直接用以检测实际大小的影像,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荧光屏和CCD探测器之间使用缩微方法。

缩微采用透镜系统或锥形光纤束系统,用以将可见光野缩减至CCD的尺寸。

1997年Swissray推出的DDR系统是该技术的应用代表。

直接平板探测器(DirectFlatPanelDetector,DFPD)

直接FPD的结构主要是由非晶硒层加薄膜半导体阵列(TFT)构成的平板检测器。

由于非晶硒是一种光电导材料,因此经X射线曝光后由于电导率的改变就形成图像电信号,通过TFT检测阵列,再经A/D转换、处理获得数字化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

DRC公司的iiRAD系统是应用这一技术的鼻祖。

间接平板探测器(IndirectFlatPanelDetector,IFPD)

此类平板的闪烁体或荧光体层经X射线曝光后,可以将X射线光子转换为可见光,而后由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晶硅层变为图像电信号,经过TFT阵列其后的过程则与直接FPD相似,最后获得数字图像。

间接FPD存在可见光的转换过程。

GE的AdvantexALC/LP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使用了这一技术。

3、激光数字化仪(Digitizer)

这类装置主要用于将传统X线照片上记录的模拟信息数字化,所以实际上是回顾性的后处理技术,常用于解决库存档案片的数字化。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激光扫描。

4、以影像增强器-电荷耦合器件-电视-模数转换链(I.I+CCD+TV+A/D)数字化系统I.I+CCD+TV+A/D数字化系统习惯上也被称为DigitalRadiography,DR,它的工作原理是由影像增强管将作为信息载体的X线转换为可见光,再由CCD将可见光转换成视频信号,然后经图像卡进行模/数转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

得到数字信息,如图2.1,这种方式常见用于多功能数字化R/F机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