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5016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上考试复习要点

15-16学年第2学期《古代文学》(上)期末考试

考试题型:

一、填空

二、单项选择

三、多项选择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

六、论述

复习要点:

1.了解《山海经》一书的基本内容。

先秦时期,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远古神话。

2.《淮南子》一书的基本内容。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议论文。

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3.教材中关于神话的概念。

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

4.神话的分类。

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分类: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精神:

(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具有明确的敬重生命、爱护人民的意识;

(3)体现了先民们的抗争精神。

5.神话与历史传说的区别。

神话如何走向历史化的?

历史故事基于事实,有可考证性而神话故事多来自民间传说,没有现实依据,多来自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被当做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之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被称为历史化。

6.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

神话的性质——原始人的创作——原始人的思维方式

7.阅读篇目:

《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夸父逐日》、《共工触山》,把握大意。

能够概括出中国神话的特点。

(1)丰富、短小,故事性不强。

(2)神话样态比较零乱,往往是对同一个神的事迹有几种相抵牾矛盾的不同说法。

(3)神之间跨越区域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形成一个以具有独尊地位的主神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

(4)神的形象比较原始,多呈人兽同体的半人半兽状。

神在伦理道德上比较“严谨”,思想感情亦超凡脱俗,世俗色彩比较淡薄。

8.阅读篇目:

《关睢》《氓》《蒹葭》《采薇》《生民》《谷风》《黍离》《七月》

9.具体解释《关雎》比兴的表现形式。

10.《氓》、《谷风》中的女性形象之比较。

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同:

A、贤惠能干B、被抛弃的原因C、都曾经历过美好的爱情或琴瑟和谐的家庭生活

异:

A、女子对被弃的认识和反思不同

B、氓中女子爱情更加浪漫;谷风只是对婚后和谐家庭生活的说明

产生原因:

A经济地位的改变B礼法制度的束缚C媵制婚姻是产生的直接原因

11.《蒹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艺术特色:

1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2重章叠句

3意境朦胧,含蓄不尽的主要特点

4象征意味丰富(情人难得、贤才难觅、前途渺茫)

12.《采薇》的内容分析及艺术成就。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艺术成就:

千古厌战诗之祖。

融为一体的铺陈手法、巧妙的对比方法和朴素纯净的语言。

13.农事诗的内容分析。

农事诗的艺术价值。

以《七月》为例

内容分析: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艺术价值:

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

2善于颉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段,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意味

14.《黍离》的篇章结构分析。

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第二句尾的不同字:

“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

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15.试着举例分析《诗经》战争诗无战争场面描写的特点。

1、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写战斗场面,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如,《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密,赏罚有信。

2、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3、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小雅-采薇》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

《豳风-东山》反应的完全是士卒的厌战情绪。

16.周民族的民族史诗有哪些?

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艺术价值: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按时间顺序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

17.解释《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词,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8.《诗经》中作品的来源。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19.《诗经》的编订。

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

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0.《诗经》风雅颂的分类。

风雅颂如何解释?

《诗经》作品按照内容如何分类。

风: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分类方法为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分类方法为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

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分类方法按时间分类,周颂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是春秋中叶鲁僖公时,赞美鲁僖公之作,商颂是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21.《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

铺陈直叙,即把是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很常见。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三者中赋是基础。

22.《诗经》的文学史地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1)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4)《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5)《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把握史传散文文学化的具体体现。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23.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情,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

——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

易卦爻辞: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

铜器铭文: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24.《尚书》的体例、特点

体例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

体例:

【历史文献汇编】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特点:

文字内容上看,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诘屈聱牙。

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25.《春秋》基本内容、特点、记事方法。

基本内容:

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下至前481年,包括12个国君。

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把鲁国以外的国家及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作大致记载。

特点:

(1)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练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

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记事方法:

【编年体】一年四时是记时事的根本,即使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个春夏秋冬也是要标出来。

按年、月、日,有次序的记载史事的史书,非常自觉地记事意识。

26.理解“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春秋笔法:

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

也则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

——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春秋三传:

《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27.《国语》成书、体例、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特点。

成书:

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体例:

【国别体】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特点:

(1)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2)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

(3)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28.《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

"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

"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

"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能有多少人来辅助帝王您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9.《左传》的成书、体例及记事年代

成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体例:

【编年体】情节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记事年代: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30.《左传》的叙事艺术

(1)开创了完整叙事的文体

(2)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3)对事件叙述地颇具戏剧性

(4)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

塑造了鲜明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5)生动的细节描写

31.《左传》的记言艺术

(1)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3)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32.《左传》中人物形象分类理解。

(1)“积累型”人物形象:

有关他们事迹描述分散在书中的各个记事。

对某一人物来说,必须将若干有关内容集中,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A.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具体的记事必须是有关国家安危存亡的政治事件

B.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准密切相关的。

(2)“闪现型”人物

A.封建武士形象:

武士是封建时代“士”阶层的骨干,是“国之干城”,他们真诚、尚公、忠于职守、信守誓言、有勇力、知荣辱、不近女色、不惜生命、无条件效忠君主是最突出的。

B.仆役宰吏等小人物形象:

他们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常常与一些偶然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左右了事态的发展

C.妇女形象:

有一些是睿智而富有远见的佼佼者。

——楚武王夫人

有一些贵族妇女是骄纵淫乱的。

有一些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

33.《重耳之亡》中重耳的成长道路

(1)遇难出奔,周游列国

(2)复国即位,励精图治

(3)功成业就,称霸中原

这是一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过程,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难而成为统治者的过程。

34.《城濮之战》在战争描写上的优长之处。

(1)不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

在行文中,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

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

(2)城濮之战的结果写的也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35.《战国策》成书;体例;《战国策》的基本思想;《战国策》文学特色(叙事、人物、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等)。

成书:

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家,

后来西汉刘向编校,定为《战国策》

体例:

共三十三卷,国别体史书,记言为主,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十二策

基本思想:

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反映纵横家人生观。

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视夺度势,举贤任能,人生观上追求

共鸣显达,富贵利禄

文学特色:

长于叙事,有如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细节描写入微,注重故事性与传奇性)

注重任务形象刻画和塑造(纵横家苏秦;勇毅者聂政;高洁者鲁仲连等)

高度的语言艺术(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修辞的使用(铺陈夸张、排比、骈偶、比拟等)

寓言艺术(动物寓言狐假虎威、社会寓言齐人见田骈、历史寓言)

 

36.《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说辞分析。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的堆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秦对秦惠王游说时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

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

言多必失,但在强调一个事物和围绕一个论点的语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说服他人。

接着苏秦开始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

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鲁仲连的辩词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据理力争,时而晓以利害,时而动以情感。

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机锋层出。

通篇慷慨激昂,不失凛然之正气,其锋芒令辛垣衍辈不敢直视。

在这场论辩中,鲁仲连紧紧抓住辛垣衍在长平之战失利的余悸下,忘掉万乘大国的实力和合纵的有利条件而帝秦的心理。

说明六国帝秦之后的危害。

指出其严重后果,彻底断绝他的退缩之路。

 

37.先秦历史散文对史学的影响;对文学(古文、小说等)的影响

对史学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1)《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2)《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3)《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谲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的关系。

对文学影响:

叙事艺术

(1)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2)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

(3)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38.诸子散文勃兴的背景;先秦诸子的流派;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诸子散文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背景: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

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

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

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

流派:

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

发展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39.孔子的生平、思想;《论语》的内容、体例、汉代的传本;《论语》的文学特点。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鲁国。

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

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

弟子三千,贤七十二。

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

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

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思想:

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

尚中、贵和的思想。

各方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

《论语》内容: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体例:

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汉代传本:

《古论》、《齐论》、《鲁论》

文学特点:

言近(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明白晓畅,口语化)

旨远(富于哲理,饱含情感)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和美的韵律,形成典雅的而语言特征

 

40.《侍坐章》

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子与几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风采,如孔子循循善诱、和蔼亲切的师长风度,子路的鲁莽直率,曾点的淡泊洒脱,冉有、公孙华的谨慎谦逊等。

 

41.孟轲的生平思想;《孟子》的内容、体例;《孟子》语言形式特点。

生平思想:

民本思想;仁政;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性善论

内容:

记录了孟子的谈话

体例:

语录体

语言形式特点:

长于辩论,长于譬喻,气势浩然,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42.《齐桓晋文之事章》思想、语言艺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

思想:

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语言艺术: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3、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论述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指出“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人和”看作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显示了他对人的因素的特别重视。

 

43.《庄子》各部分的篇数和作者;庄子生平问题;《庄子》主要内容;《庄子》艺术特色;“三言”。

《庄子》:

共33篇,内篇7,庄子所作;外篇15,杂篇11,出自庄子后学

庄子生平: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

《庄子》内容:

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与道为一;无为而治。

《庄子》艺术特色:

想象力超常,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与诡奇的艺术境界,浪漫主义色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