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2891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此四项,是绝句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凡具备这四项特征,又曾经得到普遍应用的诗体,即可称之绝句。

”1

1.1.2绝句体布灶的分类

绝句体制上的分类,涉及到中国古典诗歌分类的问题,离不开中国诗歌史上的古、近体之分。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一中说:

“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

”2但实际上,关于诗的各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

胡氏的这段论述并不十分确切。

从格律上看,中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1周啸天,《绝句诗史》,第31、18页,1999,巴蜀书社(成都)

2(明)胡应麟《诗薮》第1页,1958,上海古籍出版社(沪)

应该讲,中国的诗歌是从最原始的二言古谣逐渐发展到古老的诗经四言,再到南北文化交融而成的骚体,再到五、七言乐府和五、七言古诗,直至到唐宋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由民歌和乐府辞演化出来的五、七言诗,是民歌和乐府辞在脱离了乐曲而成为“徒诗”之后,逐渐加工锤炼出的一种新的诗体。

它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是指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

唐以前的诗,除了齐梁调,都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具体的讲,近体诗主要特点有:

(一)近体诗专押平声韵,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并且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二)近体的句数有一定的限制。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

1

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抖}o,也叫长律。

(三)近体诗中的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四)近体诗必须分清平仄。

近体诗中分绝句和律诗两类,每一类又都有五言、七言两种诗体,简称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的特征有:

(一)近体诗只有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则既有整齐的五古、七古,也有夹杂了三言、四

七言以至九言、十言的杂言,当然不一定都出现在一首诗里。

言、五言、

(二)近体诗的句数有定,五律七律都是八句一首,再长的就是排律了。

五绝七绝都是四句一首,古体诗则句数不限,长短不齐。

(三)近体诗限定押平声韵。

古体诗则平仄韵都可以用。

(四)近体诗押韵一般独用本韵,偶尔通押邻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往往通用邻韵,可以少收拘束,多得到选择用字的自由。

而且还可能出于有意的仿古。

(五)近体诗除了首句可能入韵以外,一律是偶数句押韵。

古体诗则不一定如此。

(六)近体诗每首限用一个韵,而且限于平韵。

古体诗则可以转韵。

(七)近体诗讲究声调,要求平仄和律。

古体诗则不讲声调,甚至有意避免合律。

(八)近体诗中的律诗要用对仗,古体诗则一般不用对仗。

(根据不乳段中的《中国诗体流变》)

绝句所分的古绝,律绝和齐梁调就与诗歌中的古、近体之分密切相关。

简单的说,属于古风范围的绝句即古绝,属于近体范围的绝句即律绝,而齐梁调则是从古风向近体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自成一体,因而单独列出。

句的发德参一兼论绝然而界定绝句的体制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事。

葛晓音在《论初盛唐绝

句的起源和形成》1中指出:

完全合律的绝句很容易确认,古绝却不那么简单。

她指出:

按王力先生的标准: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

(1)用仄韵;

<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2然而事实上这两种情况中还包含着不少接近律绝而又不完全合律的绝句。

这一类绝句在齐梁到盛唐的绝句中所占比例很大。

清人称之为齐梁调,即因为己意识到把它归入古绝或律绝都不合适。

只是清人对于齐梁调的界定,也并不清楚。

葛晓音在对齐梁至盛唐的全部绝句逐一标出平仄之后,发现还是《文镜秘府论?

天卷?

调声》中所说的“齐梁调诗”最切合这一时期介乎古绝、律绝之间的新体绝句的特点。

并指出从该节所举例诗看,其标准共有四点:

(一)有水浑病(第一与第六字用同声)。

(二)有才井古病(第三与第八字用同声)。

(三)有三平调。

(四)有折腰体(不粘)。

凡合于以上四种情况之一的均应认为是齐梁调。

由于《文镜秘府论》反映1《文学评论》(京)1999.

2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三节,1958,上海教育出版社(沪)

唐贞元时期人们对声律的看法,以此为标准在律绝与古绝之间界出齐梁调一体,无疑是最合乎事实的。

在界定了齐梁调之后,古绝便较易确认,凡是用仄韵(极少数仄韵律绝除外),有不对或不粘的声病,又不属于齐梁调者,都可认为是古绝。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体制上讲绝句包括:

古绝,律绝和齐梁调。

有人认为绝句是“截律诗而成”。

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1中引《诗法源流》一书作者所持的“绝句”为“截句”之说,云:

“绝句者,截句也。

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

前两句对者是截后四句;

皆对者是截中四句;

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各两句。

故唐人称绝句为

2

律诗,„„”。

应该讲,早在律诗出现之前就有了古绝句,律诗的出现晚于绝句。

而随着近体诗的发端与兴起,绝句也逐渐律化了。

绝句的律化大致稍晚于律诗的成熟。

《四库全书提要》中指出:

“汉人已有绝句,在律诗之前,非先有律诗,截为绝句。

”2

律绝与律诗相比较,束缚较少。

由于律诗篇幅长,中间两联必取骈偶形式,而绝句在骄偶上没有作硬性规定,它即可头联对仗而后联散行,也可以两联都取对仗,还可以两联完全散行。

从声律讲求上说,绝句也较律诗为宽。

不勃的绝句拗体“折腰格”就是被接受的形式,而律诗的勃对则要求极严。

1.1.3绝句形式上的分类

如此,再从形式上看绝句之分。

四言绝句与六言绝句因为无论从创作与影响上说,都不成气候,故只简单备以一说。

由于古人是根据唐诗来论绝句体的,而四言诗在唐前己成淘汰的诗体,所以无论唐选唐诗,还是明选唐诗,都不为四言备体,唐人绝句亦无四言之作。

清人沈得潜《古诗源》选入四言绝句,也只笼统的归入古诗。

六言绝句虽也创作寥寥,但唐宋两代尚有人创作,且留下传世作品,如王维的著名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夜雨)。

故而古人也有将六言绝句视为一体的。

如高揉在《唐诗品汇》中即于五言绝句之后附有六言绝句。

1(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绝句》(与《文体明辨序说》合刊),第57页,1998,人民文学出版社(京)

2卷一百九十六《师友诗传录题要》条下

而作为基本形式的五绝与七绝的来源与发展也是不同的。

魏晋作为五言诗而言,形成于汉代是无疑的。

汉乐府如《枯鱼过河泣》已是五言四句,的五言四句诗即主要起源于汉代五言四句的歌谣和乐府,而南北朝乐府民歌(尤其是吴歌,西曲)更是唐人五绝最近的渊源。

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就收入五言四句诗四首,题名为“古绝句”。

卷十还载有吴均《杂绝句》四首,梁简文帝《绝句赐丽人》一首,刘孝威《和定襄八绝初莽》一首等。

由于这样的传统,而且五绝在唐以前就大量创作,所以它在风格上向来多古调,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五绝的律化始于齐,但即使在近体绝句出现并成为绝句主流以后,五言绝句由于历史的缘故,仍多不入律,可以做短小的古风看。

清宋荦《漫堂说诗》:

“五言绝句起自古乐府,至唐而盛。

„„六言作者寥寥,摩诘、文房,偶一为之,不过诗人之馀技耳。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五言绝发源《子夜歌》,别无谬巧,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

脱手为妙。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说:

“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

律诗从此出,演令充畅耳。

”3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

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

七言短歌,始于垓下,梁、陈以降,作者坌然。

第四句之中,二韵互叶,转换既迫,音调未舒。

至唐诸子,一变而律吕铿锵,句格稳顺,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

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遂为百代不易之体。

„„五言绝起两京,其时未有五言律。

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

但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方曰绝句。

„„五言绝,昉于两汉;

七言绝,起自六朝。

源流迥别,体制自殊。

至意当含蓄,语务春荣,则二者一律也。

”4

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引杨伯谦的话:

“杨伯谦云:

‘五言绝句,盛唐初1(清)王夫之,《清诗话》,第419页,1963,上海古籍出版社(沪)

2(清)王夫之,《清诗话》,第925页,1963,上海古籍出版社(沪)

3

3(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第139页,1981,人民文学出版社(京)

4(明)胡应麟,《诗薮》,第105,111页,1958,上海古籍出版社(沪)

变六朝子夜体;

六言则王摩诘始效顾陆作;

七言,唐初尚少,中唐渐盛。

’”1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

源起及取舍标准》中指出:

“绝句在诗的各体中为最小,或以为截取五七言律诗中四句而成,绝非事实。

其发生与发展在唐律之前,却与唐律同其盛概。

乐府诗集》第八十六卷以下所载民间歌谣,绝句的雏形已具,但当汉魏之际,观郭茂倩《

绝句尚未成定型,故每于五七言中杂以三四言之句,又不必皆为四句一章,或二句或三句戴岁又句不等。

及至晋宋以后,渐多四句一章之作,究与唐宋人绝句不同。

故许学夷《诗源辩体》称之为‘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以别于唐宋绝句。

是以论此体之成为定型及其丰富多采,郁成壮观,却在李唐一代。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指出七言诗的产生并不比五言诗晚,但它的兴盛却晚于五言‎‎诗。

可能七言诗的起源早于五言诗,但七言古诗成熟较五言古诗为晚,初唐以前的七言古诗基础比较薄弱,写法比较自由,句式长短不固定,不讲平仄。

七言诗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根源应该是歌谣。

有学者论证七言诗的形成与楚歌有直接关系。

大多数的七言诗直到魏晋时代还只限于歌行。

七言绝句起源于西晋的民谣及南朝乐府歌行,成形于南北朝,但它的大量写作是在唐以后,当时律诗己形成立,所以七言绝句的创作基本上属于近体。

七绝律化始于梁中叶。

由于七言四句体歌谣产生的年代晚,而七言四句短古是经过一个押韵转变的过程才形成七绝,当时又不成气候,刚初具雏形就赶上了诗体走向律化的梁陈时代,所以迅速律化。

这就使七绝在体帽上与五绝不同,表现为高华流丽,注重}X1}申摇曳,显现出调近这一重要特点。

1.1.4绝句名称的来源

关于绝句名称的来源,许学夷曾在《诗源辨体》凡例中说:

“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