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17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docx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

 

 

————————————————————————————————作者:

————————————————————————————————日期: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

第一部分

一、量纲与无量纲

1.量纲:

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

量纲与单位不同,其区别在于,量纲是可测量的性质,而单位是测量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和确定的数值可以定量的描述量纲。

表示:

如【长度】或【L】表示长度的量纲,不是具体确定数值的某一长度。

分类:

基本量(质量M、长度L、时间t、温度T)和导出量。

导出量量纲可用基本量量纲组合形式表示。

2.无量纲准数:

由各种变量和参数组合而成的没有单位的群数。

无量纲准数实际上量纲为1,其数值与所选单位制无关,但组合群数单位统一。

雷诺数Re:

惯性力与黏性力之比,用于判断流体的流动状态。

定义式:

Re=ρuL/μ(ρ:

密度,kg/m³;u:

流速,m/s;μ:

黏度,kg/(m·s))

二、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一)浓度

1.质量浓度:

ρA=mA/V(ρA:

组分A的质量浓度,kg/m³;mA:

混合物中组分A的质量,kg;V:

混合物的体积,m³)

2.物质的量浓度:

cA=nA/V(cA:

组分A的物质的量浓度,kmol/m³;nA:

混合物中组分A的物质的量,kmol)

3.两者关系:

cA=ρA/MA(MA:

组分A的摩尔质量,kg/kmol)

4.质量分数:

xmA=mA/m(xmA:

组分A的质量分数;m:

混合物的总质量,kg)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A=nART(p:

混合气体的绝对压力,Pa;VA:

组分A的体积,m³;nA:

组分A的物质的量,mol;R:

理想气体常数,8.314J/(mol·K);T:

混合气体的绝对温度,K)

6.摩尔分数:

xA=nA/n(xA:

组分A的摩尔分数;n:

混合物总物质的量,mol)

7.质量比:

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与惰性组分质量的比值。

以XmA表示。

XmA=mA/(m-mA)(XmA:

组分A的质量比,量纲为1;m-mA:

混合物中惰性物质的质量,kg)

摩尔比:

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惰性组分物质的量的比值。

以X表示。

XA=nA/(n-nA)(XA:

组分A的摩尔比,量纲为1;n-nA:

混合物中惰性组分的物质的量,mol)

(二)流量:

qV=V/t(m³/s)——体积流量qm=Vρ/t(kg/s)——质量流量

qm=qvρ

(三)流速:

um=qv/(πd²/4)(m/s)(经常使用圆形管,d为内径)

(四)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

表示传递速率的重要物理量。

三、热量衡算方程:

△E’=∑HP-∑HF+Eq(∑HF:

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物料的焓值总和,即物料带入的能量总和,kJ/s;∑HP:

单位时间输出系统的物料的焓值总和,及物料带出的能量总和,kJ/s;Eq:

单位时间系统内部物料能量的积累,kJ/s;△E’:

单位时间系统内部总能量的变化,kJ/s)

四、流体流动(um2/um1=(d1/d2)²——圆形管道)

1.机械能衡算方程设计的能量分为两类:

1)机械能:

包括动能、位能及静压能。

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变,也可转变为热和内能;2)内能和热:

不能直接转变为机械能而用于流体的输送。

2.方程:

1/2△um2+g△z+△p/ρ=-We-∑hf

3.伯努利方程:

1/2△um2+g△z+△p/ρ=0

4.雷诺数:

Re=ρuL/μ(圆管内:

Re<2000时,流动总是层流,成为层流区;当Re>4000时,一般出现湍流,称为湍流区)

5.牛顿黏性定律:

τ=-μ·dux/dy(τ:

剪切应力,N/m2;μ:

动力黏性系数,简称黏度,Pa·s;dux/dy:

垂直于流动方向的速度梯度,或称剪切变形速率,s-1)

该定律指出,相邻流体层之间的剪切应力τ与该处垂直于流动方向的速度梯度dux/dy成正比。

适用于层流运动。

6.黏度:

ν=μ/ρ(ν:

流体运动黏度,m2/s;ρ:

流体密度,kg/m3)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较大,由于内聚力是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液体,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距离增大,吸引力减小,因而使速度梯度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减小,即黏度减小;对于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距大,内聚力很小,所以黏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运动动量交换的结果所引起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动量交换频繁,所以黏度增加。

7.流动状态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流动的剪切应力除了由分子运动引起外,还由质点脉动引起。

由于质点脉动对流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远大于分子运动,因此剪切应力将大大增加。

8.阻力损失起因:

黏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损失影响因素:

1)雷诺数大小;2)物体形状;3)物体表面粗糙度

9.范宁公式:

△pf=λ·l/d·ρum2/2(摩擦系数λ是流体的物性和流动状态的函数,量纲为1)——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及相对粗糙度ε/d的关系

P82(P113,3.5,3.12)

10.局部阻力损失:

hf=ξum2/2(ξ:

局部阻力系数,无量纲,ξ=λl/d)

11.流体测量计:

1)测速管;2)孔板流量计;3)文丘里流量计;4)转子流量计

五、热量传递

1.热量传递的方式:

1)导热;2)热对流;3)热辐射

2.傅立叶定律:

q=Q/A=-λdT/dy(Q:

传热速率,W;q:

热流密度,W/m2;λ:

导热系数,W/(m·K);dT/dy:

热度梯度,K/m;A:

垂直于热流方向的面积,m2)

3.普兰德数:

Pr=ν/a=μcp/λ

运动黏度ν越大,表明该物体传递动量的能力越大,流速受影响的范围越广,即流动边界层增厚;导热系数a越大,热量传递越迅速,温度变化范围越大,即传热边界层增厚。

4.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dc=2λ/α(dc:

临界直径;λ:

导热系数;α:

对流传热系数)

保温层的临界厚度:

0.5(dc-d1)(d1:

保温层内径)

5.热辐射:

物体由于热的原因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

不需要媒介。

6.辐射传热:

物质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辐射能的传热过程。

7.黑体:

落在物体表面的辐射能全部被物体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也具有最大的辐射能力。

λmT=常数=2.9×10-3

8.灰体:

物体能以相同的吸收率吸收所有波长范围的辐射能,则物体对投入辐射的吸收率与外界无关,这种物体成为灰体。

六、质量传递

1.传递机理:

1)分子扩散;2)涡流扩散

2.费克定律:

NAz=-DAB·dca/dz(NAz:

扩散通量或扩散速率,kmol/(m2·s);cA:

组分A的物质的量,kmol/m3;DAB:

组分A在组分B中进行扩散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3.施密特数:

SC=ν/DAB

传递边界层厚度δc与流动边界层厚度δ一般并不相等,他们的关系取决于SC。

SC是分子动量传递能力和分子扩散能力的比值,表示物性对传质的影响,代表了壁面附近速率分布与浓度分布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沉降

1.污染体系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分离技术分为传质分离(均相)和机械分离(非均相)。

2.沉降分离主要用于颗粒物从流体中的分离。

其原理是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水或气体)至于某种力场(重力场、离心力场、电场或惯性场)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沉降分离包括重力沉降(重力)、离心沉降(离心力)、电沉降(电场力)、惯性沉降(惯性力)和扩散沉降(热运动)。

3.颗粒流体阻力由形状阻力和摩擦阻力组成。

4.重力沉降受重力、浮力和阻力;离心沉降受离心力和周围流体浮力。

5.层流区:

Rep≤2,ut=1/18·(ρp-ρ)/μ·gdp2(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过渡区:

2

湍流区:

103

6.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有:

试差法、摩擦数群法、无量纲判据K。

7.与重力沉降比,离心沉降有如下特征:

P224(了解,不考)

8.旋风分离器针对气体非均相混合物,旋流分离器针对液体非均相混合物。

9.离心沉降机主要用于悬浮液的固、液分离。

二、过滤

1.按过滤机理可分为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可分为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和离心过滤。

2.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液体中颗粒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容易形成的条件下;深层过滤现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操作中。

3.表面过滤的过滤阻力由过滤介质和过滤层的阻力组成。

4.恒压过滤:

V2+2VVe=KA2t;q2+2qqe=Kt化简为V2=Kat;q2=Kt

恒速过滤:

V2+VVe=K/2·A2t;q2+qqe=K/2·t化简为V2=K/2·A2t;q2=K/2·t

5.深层过滤速度与阻力和推动力的关系:

u=△p/(μrL)=△p/(μR)(r、R:

阻力;△p:

推动力)

6.悬浮颗粒的运动包括的主要行为有:

迁移行为、附着行为和脱落行为。

7.迁移行为的作用力包括:

1)扩散作用力(布朗运动);2)重力沉降;3)流体运动作用力(惯性力)

附着行为的作用力包括:

静电斥力、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引力

脱落行为的作用力包括:

剪切作用和碰撞作用

8.水头损失变化图P257

三、吸收

1.吸收是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吸收分为: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吸收分为:

单组份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会变化吸收分为:

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2.亨利定律:

pA*=ExA(pA:

组分A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xA: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E:

亨利系数,Pa)

3.溶质在气、液两相中如果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必然要从一相传递到另一相,使气、液两相逐渐达到平衡,溶质传递的方向就是系统趋于平衡的方向。

4.吸收过程的传递基本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的气相一侧,即气相内的传递;2)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3)溶质由相界面的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5.双模理论的基本论点: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

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3)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膜层内。

因此,相际传质的阻力就全部集中在两层膜中,故该模型又称双阻力模型。

6.气相总传质速率方程:

NA=KG(pA-pA*)

液相总传质速率方程:

NA=KL(cA*-cA),1/KL=H/kG+1/kL

7.传质总阻力包括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即1/KL=H/kG+1/kL或1/KG=1/kG+1/HkL

8.化学吸收除了溶质组分在气、液两相之间的相平衡关系之外,还有溶质在液相中的化学反应平衡关系。

四、吸附

1.吸附分离操作是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2.按作用力性质吸附分为: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按吸附剂再生方法分为:

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

按原料组成吸附可分为:

大吸附量分离和杂志去除

按分离机理吸附可分为:

位阻效应、动力学效应和平衡效应

3.常用的吸附剂有:

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