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
“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2、分一分:
把8根香肠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
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
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六、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
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实物,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
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
一处得1个,另一处得7个;
一处得2个,另一处得6个;
一处得3个,另一处得5个;
两处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处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处分4个”,我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把握时机完成了教学。
但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2018.0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