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891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8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学习文言文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

延长、伸长;

拖、拉;

引导、带领;

拿、引用;

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基础知识

常用虚词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1)何陋之有?

(《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

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

..。

·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不译,“为”可译作“被”。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