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7688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40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徐霞客的丛林

梁衡

①丛林这个词,在自然界就是树林;在佛教里是指僧人聚居的地方——寺院,后来演变成寺院管理。

丛林,可同时为自然界和精神界所借代,横跨两域而囊括四方。

而有一个人,一生永在这两个丛林里穿行,他就是徐霞客。

让我们现在来截取一段他最后的丛林生活。

②徐霞客从22岁开始,游历了中国的东南部和北部。

到1636年,他已51岁,翘首西望,彩云之南还有一块神秘之地未曾去过。

他自知时日不多,便决然地对家人说,我将寄身天涯,再探胜地,家里勿念,生死由之。

就这样开始了他人生的收官之旅。

③同乡的静闻和尚知他远行,说吾闻云南有佛地鸡足山,心向往之,早刺血写就了一部《法华经》,今日正好与你结伴,亲送血经,了我大愿。

他们离开江阴,晓行夜宿,不想行至湖南境内遭强人打劫,行李、银两尽失。

静闻一病不起,他对徐说,吾将不生,请务必将这部血经与我的骨灰带到鸡足山,拜托,拜托。

静闻死后,霞客将其火化,捧经负骨,一路向鸡足山而来。

④作为旅行文学家他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就是发现自然之美并诉诸美妙的文字,我们至今可与之分享快乐。

徐霞客在这里寻奇觅险就连随从、仆人都不敢上的地方,他常一人攀藤附葛,直达绝顶。

舍身崖,一般都是佛地名山的最高最险处,只有舍身敬佛的教徒,为表虔诚才肯冒险一试。

你看他是这样登上鸡足山舍身崖的:

“余攀蹑从之,顾仆不能至。

时罡风横厉,欲卷人掷向空中。

余手粘足踞,幸不为舍身者。

”半空绝壁,大风能把人抛向谷中。

他“手粘足踞”像壁虎一样地爬了上去。

他去探一个壁上的奇洞,没有路,“见一木依崖直立,少斫级痕以受趾,遂揉木升崖……

⑤他几乎每天都是在这样地冒险、享受,其乐无穷。

他的日记就是一部旅游词典。

类似的妙语还有:

蚁附虫行、涧水泠泠、乔松落落,等等。

登山时“作猿猴升”;民俗的热闹“鼓吹填街”;除夕夜举火朝山的人群;“彻夜荧然不绝”。

⑥徐霞客是大学问家,他的旅行自然不在游玩山水,而是游学山水,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和山水之间。

⑦明代万历年间,鸡足山上逐渐形成了一个青烟缭绕、钟鼓相闻的佛国世界。

徐霞客在山上,记山水,考寺院,研究文学,收集诗文,编《鸡山志》。

每日不是荡漾在山风绿树间,就是浸润在精神的丛林中,足行手记,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人文写真。

⑧和尚们与他的关系很好,争着、抢着邀他到自己的寺、庵、静室里去住。

真有点“米酒油馍炕上坐,快把亲人迎进来”的感觉。

他常住在悉檀寺。

日记载,那年腊月二十九他在寺里吃过早饭,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鞋,仆人买了一顶帽子,逛街,中午吃了一碗面。

又上行二里,到兰陀寺,寺主热情出迎。

见院内有一块残碑,就细考并笔录。

神情专注,不觉天黑,“录犹未竟”,寺主备饭留宿。

他就让仆人回悉檀寺取自己的卧具,仆人带回悉檀长老的话说,别忘了明天是除夕呀,让你的主人早点回来,“毋令人悬望”。

你看,多么温馨的画面,好一个暖暖的丛林。

有时回来晚了,寺里就派人举灯到路边或“遍呼山头”。

⑨徐霞客是真正来做文化修行的,丛林复丛林,何处是归程。

他那双跋涉了大半生的赤脚疲倦了,一日忽生足疾,渐次不能行走。

崇祯十二年(1639)9月14日,他写完了《游记》的最后一篇。

在山上边休养边修《鸡山志》,三个月后丽江知府派来了8个壮汉,用竹椅将他抬下山去,一直送到湖北境内上船,150天后回到江阴老家。

不久便去世了,享年54岁。

⑩我在山上沿着徐霞客考查的路线走了一遍,努力想找回他当年的影子。

他曾住过的悉檀寺已毁于“文革”,没膝深的荒草荆棘里依稀可辨旧时的柱础、房基和片片的瓦砾。

唯有寺前的一棵云南松孤挺着伸向蔚蓝的天空。

当年丽江土司所差的8位壮士就是从这个路口抬他下山的。

他示意绕松而过,再看一眼涧边的飞瀑。

其时正当冬日,叶落满山,飞瀑送客,呼声切切。

他这次可不是平常出游之后的回乡,而是客居人间一回,就要大辞而别了。

徐霞客从怀中掏出一支磨秃了的毛笔,挥手掷入涧中。

那支笔飘摇徐下,化作了一株空谷幽兰,依在悬崖之上,数百年来一直静静地绽放着异香,人们把它叫作《徐霞客游记》。

(有删改)

(1)小澄想用思维导图记录徐霞客人生的收官之旅,你能帮助他吗?

(2)小澄发现文中多次引用《徐霞客游记》中的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A.更增添文章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徐霞客游记》在地理、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

B.符合徐霞客旅行文学家的身份,凸显徐霞客游历途中的艰难以及其执着坚韧的精神。

C.第⑩段划线句“其时正当冬日,叶落满山,飞瀑送客,呼声切切”这一处引用,既写出了冬日山间的萧瑟寒冷的景象,也烘托了人们送归病危的徐霞客的悲切伤痛之情。

D.为文章结尾处梁衡找寻徐霞客当年的影子做铺垫,突出梁衡对徐霞客的崇敬。

(3)小澄觉得文中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妙语”特别有意思,请选择一例写一则赏析批注。

他的日记就是一部旅游词典。

类似的妙语还有:

蚁附虫行、涧水泠泠、乔松落落,等等。

(4)文中第⑧段说“好一个暖暖的丛林”,你认为全文中“徐霞客的丛林”是暖暖的吗?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徐霞客丛林生活中的冷与暖,表达了作者对徐霞客的崇敬之情。

1636年,徐霞客与静闻结伴同行,离开江阴,后遭强人打劫,静闻病重离世,徐霞客背负着悲伤和重托一个人前行。

他登上了鸡足山,在山上,记山水,考寺院,研究文学,收集诗文,编《鸡山志》。

后来他忽生足疾,渐次不能行走,最终被抬下山,走水路回到老家,不久便去世了。

【解答】

(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他们离开江阴,晓行夜宿”可知,1636年,徐霞客与静闻结伴同行,离开江阴。

根据“不想行至湖南境内遭强人打劫,行李、银两尽失”可知,徐霞客与静闻在湖南境内遭强人打劫。

根据“徐霞客在山上,记山水,考寺院,研究文学,收集诗文,编《鸡山志》”可知,徐霞客到达鸡足山后,考寺院,研究文学,编《鸡山志》。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其时正当冬日,叶落满山,飞瀑送客,呼声切切”不是引用,而是作者的想象。

作者通过想象把徐霞客离山下山的时刻情景化,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故选:

C。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字词、句式等角度入手。

结合句子的特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例如,“涧水泠泠”中有两个“泠”字,运用了叠词,富有音韵美。

“泠泠”形容清凉,也形容声音清越,“涧水泠泠”就写出了涧水的清越之声与清凉之感,表达了徐霞客对山水之乐的享受。

(4)本题考查对内容主旨的理解。

从“静闻死后,霞客将其火化,捧经负骨,一路向鸡足山而来”可知,徐霞客的丛林不是只有暖,也有冷,是冷暖交织的。

他经历了朋友的离世,背负着悲伤和重托一个人前行,路上经历凶险,最后又重疾返乡,这都是寒凉的部分。

同时,从“徐霞客在山上,记山水,考寺院,研究文学,收集诗文,编《鸡山志》。

每日不是荡漾在山风绿树间,就是浸润在精神的丛林中,足行手记,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人文写真”可知,他在游历中得偿所愿,见闻丰富,用文字与人分享着快乐和成就感。

从“别忘了明天是除夕呀,让你的主人早点回来”可知,他与寺院众人关系密切,人们对他很是关心和牵挂,佛友很信服他。

这都是温暖的部分。

答案:

(1)江阴遭劫《鸡山志》

(2)C

(3)示例一:

“他的日记就是一部旅游词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徐霞客的日记比作旅游词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徐霞客日子的内容丰富,表现了徐霞客为通过亲身的考察,给人们留下珍贵的历史材料。

示例二:

“蚁附虫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徐霞客攀爬或前行时动作的缓慢与艰难,表现了徐霞客与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示例三:

“涧水泠泠”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生动地写出了涧水的清越之声与清凉之感,表达了徐霞客对山水之乐的享受。

示例四:

“乔松落落”运用叠词,富有乐感,写出了乔松的风姿气质优美,体现了徐霞客对乔松的欣赏,对山林风光的享受。

(4)徐霞客的丛林是冷暖相织的。

徐霞客的自然丛林是寒凉的:

朋友的离世,孤独前行;所经之路,处处艰险万分;他的跋涉最终以重疾返乡画上句号。

徐霞客的精神丛林又是暖暖的:

心愿得偿的满足;游学见闻的丰富;将游历诉诸文字与人分享的快乐与成就感;寺院住持的关爱与牵挂,佛友粉丝的陪伴与信服等。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

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

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

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

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

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

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

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

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

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

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

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

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

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

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

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

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

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

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

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

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

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

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分析】本文回忆了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

表现了父亲宽容和读“我”深深的爱,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解答】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

故选:

D。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解和父亲的苦心。

(3)本题考查段作用分析。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构的作用是为下文⑪第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⑫“我”给他们买电动三轮的事件作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分析。

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

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生。

答案:

(1)D

(2)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3)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作铺垫。

(4)“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

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

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①年龄越大,就越认可父母的人生;越是见识到不同的人群,就越意识到他们的难得;越是和概念、理论打交道,就越意识到父母落地的人生姿态,是多么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生命力。

②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一辈子生活在湖南的一个村庄。

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

③妈妈19岁嫁给爸爸。

外婆生育了6个孩子,还领养了一个,但妈妈是唯一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虽然说不上能享受到多少宠爱,但至少没有遭受过任何对女性的轻慢,妈妈甚至还念到初中毕业,字写得比我还好,能自由阅读文学作品。

只是她一辈子太忙了,从来没有任何闲情逸致,从来没有轻松地坐下来好好品过一杯茶,浪漫过一次。

我对妈妈骨子里有温情倾向的唯一感知,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们姐弟年龄很小的时候,她强烈地想摆脱几个孩子,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

④妈妈26岁就已经生了4个孩子。

她这辈子最亮眼的价值观,来自这句话:

“我一生中最值得的事情,就是赶在计划生育之前,生了你们4个。

”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

尽管我已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尽管连村里的老人都看不下去,开始同情妈妈命苦,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拖油瓶”,知道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尽管四姐弟年龄接近,争吵不断,挨打不少,但打过以后,还是觉得活着有意思,眼泪还没擦干,就开始香喷喷地吃饭。

我从小就怕死,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主动叫妈妈带我去乡村卫生院。

是啊,我是父母赶在计生政策出台之前生下的第三个女儿,能顺利来到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庆幸呢?

⑤我妈妈干过的事,我大致算了一下。

⑥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

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到兄弟俩初中毕业外出打工。

现在,我的两个堂弟对妈妈非常好。

另外,我的大舅、满舅、我的小姑、远方表叔,都分别将自己的孩子或长或短地放在我家寄养过,最长的有五六年。

我家的情况是,我被寄养在外婆家,而别的孩子寄养在我家。

至于他们为什么把孩子寄养在我家,可能因为我爸爸是老师,在他们看来,既能帮忙辅导孩子,也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拜托更多的老师关注孩子,甚至让他们顺利升上中学。

这些现在看来无比麻烦的事,妈妈没有任何抱怨。

⑦因为家里人口多,做饭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

让我意外的是,妈妈居然喜欢做饭。

如果说,偶尔做一顿饭让人感觉到乐趣,但像她这样,连续50年,持续不断地为家人做饭,我就感觉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家朋友多,爸爸年轻的时候喜欢带同事来家里玩,我的同学、弟弟的同学、两个姐姐的同学都喜欢来家里玩,妈妈是所有客人最喜欢的人。

妈妈确实好客,好客的方式就是做饭给客人吃。

妈妈做饭速度极快,两个小时可以做好20个人的饭菜。

我一想到妈妈一辈子做过的饭菜够用火车皮来装,就汗颜不已。

⑧妈妈也懂得很多手艺。

在1987年以前,她除了承担所有农活,主要职业是做裁缝,她是我们整个乡镇最有名的裁缝,是少有的还会做大衣襟的传统师傅,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出自妈妈之手。

在1987年以后她还开过杂货店,在开杂货店的同时,她学会了做早点,也就是蒸包子、馒头。

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她发挥自己会做坛子菜的优势,做出了南北特色结合很好的油饺子和油炸包,这些美食干净、好吃,又禁饿,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乡村孩子们的共同记忆。

在经商的同时,她还承包过田地种西瓜,西瓜成熟后,又联系熟人去长沙街头售卖。

想想,农、工、商、小手工业,这些行当妈妈都干过。

她1949年出生,去年还在说,要不是年龄太大,都准备去考个驾照。

我就是听了她这句话,才下定决心坚持考试,拿到驾照的。

⑨是的,妈妈大半生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忙、累,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

她的生命如此落地,精神如此简单、清洁。

⑩我年龄越大,越对平凡而认真活着的人深怀敬意。

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托举这个社会的基石,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妈妈做的最浪漫的事:

 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

 

②妈妈做的最值得的事:

 养大4个子女并抚养2个侄子成人。

 

③妈妈做的最多的事:

 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

(3)请结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

(4)文章第⑩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本文记叙了妈妈做的最浪漫的事:

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妈妈做的最值得的事:

养大4个子女并抚养2个侄子成人;妈妈做的最多的事:

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

赞美了母亲热爱孩子,心地善良、吃苦耐劳、乐观开朗、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热情好客、和蔼可亲的品质。

【解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们姐弟年龄很小的时候,她强烈地想摆脱几个孩子,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可知,妈妈做的最浪漫的事:

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

从“妈妈26岁就已经生了4个孩子。

她这辈子最亮眼的价值观”,“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可知,妈妈做的最值得的事:

养大4个子女并抚养2个侄子成人。

从“因为家里人口多,做饭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可知,妈妈做的最多的事:

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庆幸”本义是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从“我一生中最值得的事情,就是赶在计划生育之前,生了你们4个”可知,这里的“庆幸”写出母亲因生育4个孩子而感到格外满足和自豪,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写出母亲的一生是忙碌而辛劳的。

从“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可知,她在平凡又充实的生活中无私奉献,养育子女长大成人,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创造着人生的价值,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从“我年龄越大,越对平凡而认真活着的人深怀敬意”可知,作者由母亲的一生想到社会上平凡而认真活着的人,“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托举这个社会的基石,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价值”,表现作者对平常人对社会贡献、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表达作者对平凡人生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可知,母亲养大4个子女并抚养2个侄子成人,可见母亲热爱孩子,心地博大;从“因为家里人口多,做饭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

让我意外的是,妈妈居然喜欢做饭”可知,母亲把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可见母亲吃苦耐劳,乐观开朗;从“妈妈也懂得很多手艺。

在1987年以前,她除了承担所有农活,主要职业是做裁缝”“想想,农、工、商、小手工业,这些行当妈妈都干过”可知,妈妈懂得很多手艺,干过好多活计,可见母亲心灵手巧,多才多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