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docx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自然区划标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第二章一级区划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
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1000m等高线:
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2.3000m等高线:
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计的要求见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2.0.3
代号
一级区名
平均温度
(℃)
平均
最大冻深
(cm)
潮湿系数
(K)
地势阶梯
新构造
特征
土质带
Ⅰ
北部多年冻土区
全年〈0
〉200
0.50~1.00
东部1000m等高线两侧
大面积中等或微弱上升,差异运动不大
棕粘性土
Ⅱ
东部温润季冻区
一月〈0
10~200
0.50~1.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下降,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棕粘性土,黑粘性土,冲积土,软土
Ⅲ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一月〈0
20~140
0.25~1.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上升,幅度不大,夹有长条形中等沉降
黄土
Ⅳ
东南湿热区
一月〉0,全年14~22
〈10
1.00~2.25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部分地区上升,局部地区下降差异运动微弱
下蜀土,黄棕粘性土,红粘性土,砖红粘土,软土
Ⅴ
西南潮暖区
一月〉0,全年14~22
〈20
1.00~2.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中等上升,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紫粘土,红色石灰土,砖红粘性土
Ⅵ
西北干旱区
全年〈10
山区垂直分布
东部100~250西部40~100
东部0.25~0.5,西部〈0.25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北
大面积或长条形上升与盆地下降相同
粟粘性土,砂砾土,碎石土
Ⅶ
青藏高寒区
全年〈10,
一月〈0
除南端外40~250
0.25~1.50
西南3000m等高线以西以南
大面积强烈上升,差异运动显著
砂砾土,软土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差别。
一级自然区有其共同标志,即:
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K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
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K>2.00
中湿区2.00≥K>1.50
湿润区1.50≥K>1.00
润干区1.00≥K>0.50
中干区0.50≥K>0.25
过干区K<0.25
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3.0.1-1)
式中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ET=F﹒E0(3.0.1-2)
式中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区),共有52个二级自然区。
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
Ⅰ1连续多年冻土区,Ⅰ2岛状多年冻土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1。
Ⅱ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
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Ⅱ1a三江平原副区,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Ⅱ4海滦中冻区,Ⅱ4a冀北山地副区,Ⅱ4b旅大丘陵副区,Ⅱ5鲁豫轻冻区,Ⅱ5a山东丘陵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2。
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
Ⅲ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Ⅲ1a雁北张宣副区,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Ⅲ2a楡林副区,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3。
Ⅳ东南湿热区中有:
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Ⅳ1a盐城副区,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Ⅳ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Ⅳ6a武夷副区,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a台湾山地副区,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Ⅳ7c南海诸岛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4。
Ⅴ西南潮暖区中有:
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Ⅴ2四川盆地中湿区,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Ⅴ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Ⅴ4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Ⅴ5a大理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5。
Ⅵ西北干旱区中有:
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Ⅵ1a河套副区,Ⅵ2绿洲——荒漠区,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Ⅵ4天山——界山山地区,Ⅵ4a塔城副区,Ⅵ4b伊黎河谷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6。
Ⅶ青藏高寒区中有:
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Ⅶ2柴达木荒漠区,Ⅶ3河源山原草甸区,Ⅶ4羌塘高原冻土区,Ⅶ5川藏高山峡谷区,Ⅶ6藏南高山台地区,Ⅶ6a拉萨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7。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1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Ⅰ1连续多年冻土区
075~
1.00
400~
600
夏、秋雨
〉300
〈30
1~3
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和中山
北部〈200
南部200~
500
棕粘性土,砂性土,粗粒岩
Ⅰ2岛状多年冻土区
05~
1.00
400~
600
夏、秋雨
230~
300
〈30
1~3
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
200~500
粘性土和砂性土为主,粗粒岩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2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
0.75~
1.50
600~
1200
夏雨
80~250
<30.0
一般>0
洼地,谷地1~1.5
湿润重丘低山为主,其次为冲积平原和沼泽
大部为200~500
棕粘性土、砂性土、粗粒岩
Ⅱ1a三江平原副区
0.75~
1.00
600~
800
夏雨
150~200
<30.0
<1
沼泽、平原为主
除完达山外大部分为平原
内陆软土
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
0.25~
1.25
400~
600
夏雨
120~240
<30.0
一般>3
谷地1~3
冲积平原阶地或洪积扇
大部分为平原
黑粘性土、内陆软土
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
0.75~
1.25
600~
800
夏雨
80~120
<30.0
一般1~2海滨<1
冲积平原或海边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
0.50~
0.75
200~
600
夏雨
100~240
<30.0
一般1~3山前>3
重丘、低山冲积平原、阶地,并有沙地分布
大部分为平原或高差为200~500的丘陵
粟粘性土冲积土和砂砾土,粗粒花岗岩流纹岩
Ⅱ4海滦中冻区
0.50~
0.75
400~
800
夏、秋雨
40~100
30~32.5
一般1~4海滨<1
大部分为冲积平原,三角洲,海边为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4a冀北山地副区
0.75~
1.00
600~
800
夏、秋雨
100~120
<30
一般>4谷地2~4
湿润中山,低山和重丘
200~500
冲积土,粗粒岩和细粒岩
Ⅱ4b旅大丘陵副区
0.75~
1.00
600~
800
夏、秋雨
60~80
<30
>3
湿润丘陵
微丘
棕粘性土、粗粒岩
Ⅱ5鲁豫轻冻区
0.50~
1.00
600~
800
夏、秋雨
10~40
30~32.5
一般2~3海滨<2
冲击平原
平原
冲积土
Ⅱ5a山东丘陵副区
0.75~
1.25
600~
1000
夏、秋雨
30~50
<30
一般>3谷地,海滨<3
湿润丘陵、重丘和低山局部为中山
<200或200~500
棕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和可溶岩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3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Ⅲ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
0.5~
1.00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和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1a雁北张宣副区
0.5~
0.75
400~
600
夏、秋雨
100~14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
0.5~
1.00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
大部<200
局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
Ⅲ2a楡林副区
0.50~
0.75
400~
600
夏、秋雨
100~12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局部流砂
大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砂砾土
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
0.25~
0.75
200~
600
夏、秋雨
8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梁、塬为主
<200
黄土和黄土状土、山区为细粒岩
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0.50~
1.00
600~
800
夏、秋雨
15~40
30~32.5
一般>3河谷<1.5
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黄土梁和冲积平原分布其中
边缘山地500~1000,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和黄土粗粒岩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4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1.00~1.50
1000~
1400
春雨
梅雨
2.0~
3.0
2.5~
3.5
30~
35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1a盐城副区
1.00~1.40
930~
1150
夏秋雨
1.8~
2.2
-
31.5~
32.8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
1.00~1.50
1000~
1600
夏秋雨
梅雨
1.5~
2.5
3.0~
3.5
30~
35
一般>3丘陵间盆地1.5~2.0
冲积平原阶地和湿润丘陵,重丘与低丘为主,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或200~500,局部为5000~1000
黄棕粘性土、下蜀土,粗粒岩
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
1.25~1.75
1200~
1800
春雨
梅雨
2.5~
4.0
3.6~
4.0
32.5~
35
一般1~2湖滨<1
冲积平原和内陆软土平原
平原
冲积土和内陆软土,局部为下蜀土
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
1.00~2.00
1400~
2200
台风
暴雨
2.0~
3.5
3.0~
4.5
≥35
谷地1~3山岭>5
湿润重丘低山、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局部为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
1.5~2.25
1400~
2000
梅雨
秋雨
伏旱
3.5~
5.0
4.0~
4.5
25~
32.5
谷地2~3
湿润丘陵局部分布有山地
一般≥200局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细粒岩
Ⅳ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1.5~2.25
1400~
2000
春、夏雨
3.0~
4.5
3.5~
4.5
30~
35
谷地2~3山岭>5
湿润中山和低山重丘
大部为500~100局部为≥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Ⅳ6a武夷副区
1.75~2.25
1800~
2600
梅雨
夏雨
3.5~
4.5
4.0~
5.0
25~
32.5
>5
湿润中山
>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
0.75~2.0
1600~
26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2.0~
3.0
2.5~
4.5
30~
32.5
一般>3海滨<1
湿润丘陵重丘、低山、沿海有三角洲平原
平原或≤200局部为200~500
砖红色粘性土、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7a台湾山地副区
1.50~2.75
2000~
28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3.0
2.5~
3.0
≤30
>3
湿润中山高山地
500~1000或≥1000
北部为红粘性土,南部为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
0.50~0.75
800~
1600
台风雨
<3.0
<3.0
32.5~
35.0
1~3
沿海为稀林草原阶地
平原或<200
砖红色粘性土
Ⅳ7c南海诸岛副区
1600~
2000
对流雨台风雨
32.5~
35
珊瑚岛
平原
砖红色粘性土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5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
1.00~
1.50
800~
1400
夏、秋雨
2.0~
3.0
3.0~3.5
25~32.5
埋深不定
湿润中山局部为高山
大部分为500~1000,局部为<200
黄棕粘性土,粗粒岩为主
Ⅴ2四川盆地中湿区
1.25~
1.75
1000~
1400
夏雨
秋雨
2.0~
3.0
3.5~4.5
30~32.5
丘陵>2谷地成都平原1~2
冲积平原和湿润丘陵,边缘为重丘,低山
大部为<200东南部为500~1000西部为平原
紫粘性土,细粒岩为主
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
1.75~
2.75
1200~
2200
全年多雨秋雨量多
3.0~
4.5
4.0~5.5
<30
—
湿润中山和丘陵盆地
大部分
500~1000
紫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Ⅴ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
1.50~
2.00
1000~
1400
全年多雨
2.5~
4.0
4.0~5.0
20.0~32.5
埋深不定
湿热喀斯特山地和波状高原,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为<200或500~1000
红色石灰岩、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
1.00~
1.50
1000~
1600
夏雨
秋雨
1.5~
3.0
3.0~4.0
25~30
谷地2~4山岭>5
湿热喀斯特山地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200或500~1000
砖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4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
0.50~
1.00
600~
1000
夏雨
秋雨
1.5~
2.5
4.5~5.0
25~30
—
湿润中山或高山,湿热喀斯特波状高原,坝子分布其间
西北部为500~1000中部<200南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
1.00~
2.00
1200~
1600
夏雨
2.0~
5.0
5.0~12.0
20~30
—
湿润中山和高山,有坝子零星分布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Ⅴ5a大理副区
1.00~
1.50
800~
1800
夏雨
2.0~
4.0
4.0~5.5
20~30
—
湿热中山和坝子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
0.25~
0.50
150~400
夏雨
140~240
<30
一般2~4;谷地洼地1~2
干旱残积平原。
丘陵、沙漠局部分布溶岩台地和冲积平原
大部为平原,或≤200
粟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
Ⅵ1a河套副区
<0.25
150~200
夏雨
100~140
<30
<1.5
冲积平原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Ⅵ2绿洲—荒漠区
<0.25其中塔里木至甘西<0.05
<150其中塔里木至甘西≤50
夏雨
或
“无雨”
<100
30~40
绿洲≤3,荒漠≥5
沙漠、岩漠、砾漠、干旱残积平原、盐碱化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0.25~
0.50
200~400
夏雨
≥150
<30
>3
高山
>1000
粗粒岩
Ⅵ4天山—界山山地区
0.25~
1.00
200~600
夏雨
100~150
≤30
≥5
高山和冰川雪山,局部有高寒砾漠
500~1000或≥1000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4a塔城副区
0.25~
0.50
≤200
夏雨
≤100
<30
3~5
冲积平原和山地
平原或500~1000
粘性土为主,砂性土和黄土状土为次,粗粒岩为主
Ⅵ4b伊黎河谷副区
0.5~
0.75
200~400
夏雨
50~100
>30
<3
冲积平原和阶地或洪积扇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
0.25~
0.50
100~400
夏雨
—
<30
山地>5,山前洪积扇3—5.0
高山和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