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297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docx

高三历史上期中丰城中学届高四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重点班

丰城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四第7次周练试卷

历史(文科)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

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3.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

“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

”这种判断是基于(  )

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筹办事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

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战争

7.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此举反映(  )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8.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9.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和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运动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合作形成   B.农民运动的高涨

C.民主革命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主流

10.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1.“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2.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

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13.“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只有在那些他们停留时间很短就马上撤走的地区,由于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与成群结队的土匪强盗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

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

”下列选项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

A.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B.提出过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主张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D.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

14.1859年两广总督上奏称:

“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未见起色……惟有仿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语言通晓,底蕴周知,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

”此奏折(  )

A.所述办法是对付经济侵略的妥协之举B.反映了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体现了晚清官员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D.折射出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

15.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

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16.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未表明态度

篇数

11

2

3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B.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7.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

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这些现象表明(  )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8.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

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

这表明该法()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19.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20.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按:

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21.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2.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2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2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

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25.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

“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政治上日趋成熟但具有软弱性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足以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26.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白上。

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

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B.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

C.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严重D.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二、材料问答题(4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副署之。

——《中华民族临时约法》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应操之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公议院……(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部宪法文件不同点?

(6分)

(2)实践结果的差异,并说明实践结果差异的原因。

(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材料二“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

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

并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分)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

《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6分)

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会考中国历史》部分内容介绍:

(1)对“封建制度”的解释:

“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

(2)对待少数民族的历史:

很少涉及。

对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晋斗争,称为“五胡乱华”;对清朝的称呼是“满清”。

(3)对于鸦片战争,介绍了中英双方史学界的不同观点:

“中国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应禁鸦片贸易而引起的”;英国人却称为‘贸易战争’,把战争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贸易的事件上去”。

对两种观点的谁是谁非则不作分析。

请回答:

(1)依据你所学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概括指出在上述三个方面或问题的解释或看法的不同之处。

(9分)

(2)分析《会考中国历史》产生上述解释或看法的原因。

(6分)

 

历史周练7参考答案

1.【解析】工业革命后,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符合“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故C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的危机关头,但不是“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与“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可能“加强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A项有可能导致战火再起,但不是必然原因,故A项错误;B项有可能矛盾再次激化,但不是必然原因,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完全屈服,仍然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列强目的未达到,战争重起不可避免,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与战争双方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南京条约》开始五口通商,外国刚刚开始外贸渗透,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但未涉及“投资”,故B项错误;抓住关键信息“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在华设厂,外国渗透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未涉及投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材料中命令没有体现出到达期限,看不出是否误期,也没有交代各省兵员是否够数,故A项错误;从各省部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看,可以看出在全国军事动员体制上,缺乏统一有效的保证,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三个省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武器装备,故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解析】“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中国古代以天朝上国自居,主要是统治者的行为,其不能作为百姓不能产生国家认同的原因,故A项错误;天高皇帝远的心态主要导致百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明哲保身是种政治态度而不是没有产生国家认同的原因,故B项错误;由于古代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统治者将国家看成是皇帝一个人的国家,所以百姓不能产生国家认同,故C项正确;人们不能产生国家认同是历史由来已久的事情,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相关而不仅仅是晚晴时期列强的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C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B项错误;近代中国,时代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材料中“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以来”以及“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的信息说明这个买办数量增加是随着列强入侵加深的结果,故A项正确;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源头来自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故B项错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的起因也与外国列强入侵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

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

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D项正确。

【答案】D

12.【解析】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错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表明它们是继日本后侵华的敌人,但难以表明是“主要敌人”,故B项错误;朝臣和士大夫“反对议和”是爱国的,其中包括维新派,但不能说他们都要求变法图强,故C项错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验证了“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四夷入侵”的推断,故D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可知得到民众的认可,结合“由于清军…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的程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反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资政新篇》,故B项正确;C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奏折的出发点是“于税务必有裨益”,而不是为对付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反映“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但不能说明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已规定协定关税,奏折只是提出“仿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的具体方法,故C项错误;“用外国人治……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解析】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制宪过程做过合理安排,但见要让位于袁世凯,便重新订立了《临时约法》,体现出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故A项正确;B项是孙中山设立约法的目的,但实际上临时约法没有发挥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的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是孙中山修改了约法的政体导致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孙中山希望用分权的方式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但袁世凯仍然建立了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16.【解析】清末预备立宪如同一出闹剧,让举国上下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故A项错误;1911年10月10日已经发生了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天津《大公报》则表明“君主立宪”在某些地区有很大的市场,反映出国人思想的多样化,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早已爆发,故C项错误;把大多数奖项颁给君主立宪派,表明《大公报》的办报理念是宪政,但无法说明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答案】B17.【解析】材料虽然提及获奖文章大多支持君主立宪,但这只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张,广大的农民态度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民众与立宪党人是否支持辛亥革命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清政府虽然实行了立宪,但是仍然被推翻,建立了民国,这说明立宪没能够挽救清王朝,故C项正确;虽然民国建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不能讲就是

必然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材料没有提及党派的活动,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了总统和议员权力分配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独立,故C项错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该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D项正确。

【答案】D

19.【解析】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体现的新与新的递嬗,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体现的新与新的递嬗,故B项错误;第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即民国取代清朝符合此观点,二是新与新的递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故C项正确;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不是新旧的新陈代谢,故D项错误。

【答案】C

20.【解析】辛亥革命间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前清政府已经陷于政治孤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表明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1.【解析】题干材料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都是儒家的建制,而根据所学得知,这些建制最早是从封建帝制的崩溃开始的。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有冲击,但不够严重,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动摇封建政府的根基,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也为之一新,故D项正确。

【答案】D

22.【解析】材料首在强调袁世凯是“能迅速解读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也即袁世凯上台是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必然,故A项正确;强调其上台是通过选举,符合法律程序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联系相关知识可知,袁世凯上台源于历史的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