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篇站在新的起点科学谋划未来0
第一章“十一五”成就显著0
第二章“十二五”机遇空前3
第三章“十二五”发展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目标9
三、发展战略11
第二篇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13
第四章全力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13
一、优化拓展发展空间14
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15
三、推动高端产业聚集15
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16
五、集聚高端领军人才16
六、加强周边区域合作17
七、着力打造未来科技城17
第五章加快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19
一、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19
二、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19
三、健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20
第六章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20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4
三、着力创新产业政策27
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8
五、推动消费结构升级28
第七章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发展环境29
一、创新政府服务管理体制29
二、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30
三、深化农村各项改革31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1
五、迈出开放合作新步伐31
第三篇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绿色发展32
第八章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32
一、加快南部地区城市化32
二、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33
三、打造现代特色小城镇34
四、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6
五、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36
第九章大幅提升城市承载力37
一、建设便捷高效交通体系37
二、健全能源供应体系38
三、建设完善水务体系39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40
第十章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0
一、推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41
二、提升生态环境品质41
三、积极倡导绿色生活42
第四篇坚持共建共享服务惠及人民43
第十一章着力塑造优势教育品牌43
一、发挥驻昌高校优势43
二、打造昌平教育品牌44
三、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45
四、完善教育基础设施46
第十二章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46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46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7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48
四、保障城乡居民住房需求49
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49
六、大力繁荣文化事业50
七、积极发展体育事业51
第十三章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51
一、提高人口调控管理水平51
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52
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53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54
第五篇严密有序组织确保规划实施55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与保障55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55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55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55
四、定期开展规划评估56
五、不断扩大公众参与56
六、强化实施监督检查56
七、规划实施调整机制56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动昌平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转型、改善民生、改革开放等重大环节,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重点,以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为目标而编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全面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的重要规划,是指导全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阐述了昌平区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昌平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关于制定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央、北京市关于昌平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本规划执行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篇站在新的起点科学谋划未来
第一章“十一五”成就显著
“十一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圆满完成奥运筹办和国庆60周年保障等各项任务,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从综合实力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经济总量逐步壮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77亿元,年均增长14%,比“十五”末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三十五亿元,年均增长21.9%,是“十五”末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7%。
多年来,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在全市16个区县中等偏上水平。
从经济结构看,经过“十一五”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产业高端发展,着力引进重大项目,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优势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62.5%。
未来科技城、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中国石化科技研究中心、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基本形成了以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产业体系。
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连续十年突破千万,经营收入稳居远郊区县首位。
成功获得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举办权,初步形成了以“一花三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
产业发展思路由“强二兴三优一”调整为“强二优三精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6∶43.89∶54.25调整为2010年的1.5∶50∶48.5。
成功召开昌平区科技创新大会,倡导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深入落实“一带两轴、一城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推进昌平、沙河两大组团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一批路网、污水处理、变电站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轨道交通昌平线一期全面贯通。
深入开展整治违章违法建设行动,新城建设基础进一步巩固,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积极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镇村覆盖、城市优质资源向镇村流动,新农村“五+三”工程全面实施。
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由2005年53%提高到61%。
从生态环境看,经过“十一五”的不懈努力,生态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坚持生态立区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区域生态品质和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争创工作。
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绿化美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5年的70%提高到95%,林木覆盖率由2005年的57.8%提高到61%,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78%以上。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组建了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社会建设办、金融服务办、重大办等机构,促进了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建立并完善了“三重点、四联系、六属地”协调服务机制、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制度。
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国有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改制工作有序开展。
区镇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
东小口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扎实开展。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建立并不断完善了“148”农村民主管理体系。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建成区医院外妇手术楼、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前锋学校、城关小学等一批重点公共服务设施,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全国普法先进区“五连冠”,顺利举办一批国内外大型会议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5%以内。
区域人才结构较大改善。
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面落实“五无”目标,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着力构建“大政法、大维稳”工作格局,妥善解决了一批重大信访问题,城乡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万元,年均增长11%。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昌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昌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发展,昌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使昌平具备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十二五”机遇空前
“十二五”时期是昌平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既迎来许多新趋势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一、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昌平是首都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重要区域。
距离北京中心城区和首都国际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之内,境内有轨道交通昌平线,多条交通干线与市中心、周边区县和其他省市紧密相连。
科教资源雄厚。
区域内汇集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名从业高素质科技人才,100多家各类科研机构,43所各类大专院校;聚集了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沙河大学城等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功能区。
创新活力强劲。
“十一五”期间,新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重点实验室42个,专利授权总量和技术交易总额保持全市前列。
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科技型产业项目先后入驻,乐普医疗、探路者等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上市,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良好。
昌平位于北京的上风、上水,60%为山区,40%为平原,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带植被种类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有蟒山、大杨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长达百里的山前暖带。
温榆河生态走廊穿境而过,是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区林木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各郊区县前列。
旅游资源丰富。
全区有78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2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星级饭店57家,市级民俗村21个;有独具特色的小汤山温泉资源等35家旅游景区,其中A级景区21家。
二、问题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昌平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爬坡和阵痛,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合经济实力亟待壮大。
全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昌平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所占的比重仅为2.8%,与昌平城市发展新区的地位不相称。
区内龙头带动型、科技创新型、可持续成长型、税收贡献型企业数量较少,抗风险能力不强。
区域经济结构亟待优化。
产业结构档次不高,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发挥,研发成果转化不完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资源环境瓶颈亟待突破。
随着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资源环境压力迅速凸显,成为制约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存在着土地储备不足,拆迁成本攀升,建设发展空间有限,重大产业项目难以落地等诸多不利因素,与当前大拆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整治违章违法建设,整合拓展发展空间的工作仍然繁重。
投融资环境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仍未破解。
城乡建设管理亟待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需大力推进;覆盖全区的城乡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有所显现。
社会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维护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就业、基础教育、城乡卫生、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等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将为昌平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宏观环境。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目标的提出,为昌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理念。
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判断形势、深刻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
作为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平必须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以世界一流的标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城乡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切实与首都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相匹配、相适应。
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推动昌平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明确新定位、谋划新思路、确立新理念。
图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规划范围图
海淀北部部
昌平南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范围调整,为昌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北京市统筹海淀、昌平资源,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将昌平南部地区划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标志着昌平进入了更新布局、区域联合,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的发展阶段,项目和资本聚焦昌平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
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昌平抢占先机、拓展空间赢得比较优势。
未来科技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昌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十一五”末,全区初步形成了26家央企与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大型市企民企汇聚昌平、集群发展的态势。
未来五年,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的加速建设,将成为昌平发展的重要引擎。
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昌平依托央企优势资源加速科技创新、加快项目建设聚集强大动力。
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将昌平新城列入北京市重点新城,为昌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
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全市的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逐步向郊区倾斜。
昌平作为重点新城,是首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承担着承接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职能。
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昌平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乡建设、社会管理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北京将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昌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未来五年,北京将举全市之力,打造“两城两带”。
即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着力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这其中的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都直接涉及昌平,将为昌平未来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四、挑战
战略机遇期,紧抓机遇跨越发展迫在眉睫。
面对中关村核心区规划范围调整的重大机遇,如何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有效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促进昌平发展;如何做到规划的超前性,提高区域规划建设水平;如何在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昌平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成为昌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面对未来科技城建设的重大机遇,如何促进央企研发中心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产业集聚;如何利用未来科技城带动北七家、小汤山和兴寿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未来推动昌平跨越发展需要把握的重要环节。
面对城乡一体化加速的新趋势,如何使用新思路新方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
发展提速期,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势在必行。
针对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如何挖掘资源,做好对接,尽快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针对土地要素制约瓶颈,如何大范围整合资源,大手笔规划设计,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针对资金制约瓶颈,如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使用金融工具,保障“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
针对区域发展环境急需优化的现状,如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
社会转型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任务艰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多层次社会需求不断涌现,社会利益诉求更趋多元,为破解各类民生难题,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和谐水平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总之,“十二五”是昌平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十分有利的大好时机,只争朝夕,举全区之力加快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必须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下大力气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昌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三章“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重点,下大力气突破发展瓶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城乡建设管理,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幅度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推动昌平向着现代化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大步迈进。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国际一流的标准,努力打造中关村核心区、城市化示范区、生态旅游区,形成科技教育发展新区域,力争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新优势,在引领示范带动方面树立新榜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进展,把昌平打造成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形成,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走在全市前列。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
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20件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重点产业功能区基本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建设展示新形象。
南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建成未来科技城和沙河大学城,昌平新城建设取得突破,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协调推进,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和新型城市形态。
城乡规划建设更加科学有序,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服务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
生态环境获得新改善。
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区,完成节能减排降耗任务,生态环境品质大幅度提升,城乡风貌更加秀美。
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的意识普遍增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推广。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北京市要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北京市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
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满足特殊群体需要的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2.5%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和9%左右,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形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开放包容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与周边区县对接合作、互动互补,区域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对外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
(二)指标体系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按类别可分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管理四类,按属性可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
本着坚定信心、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性
2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约束性
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预期性
4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左右
预期性
7
规模以上工业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
预期性
8
旅游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预期性
9
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性
10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
预期性
11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左右
预期性
科技创新
12
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
预期性
1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预期性
14
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20件以上
预期性
15
技术交易额实现62亿元以上
预期性
社会发展
16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9.9%以上
约束性
17
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
约束性
18
本科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
约束性
19
千人综合病床数达到4张以上
约束性
20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
约束性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在98.5%以上
约束性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约束性
23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
约束性
24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职工生育保险的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
约束性
25
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约束性
26
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约束性
27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2%以上
约束性
28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下
约束性
29
常住人口控制达到北京市要求
预期性
城乡建设管理
3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3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约束性
32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33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