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44394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2年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突出数字化在美丽乡村中运用,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三)产业为基、共同富裕。

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乡村经营结构,探索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和模式。

(四)文化铸魂、全面发展。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以人为本、完善基础。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规划引领、循序渐进。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十美联创”“风貌整治”行动,实现农村宜居宜业

1.优化美丽乡村整体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设计,推进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

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和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留好乡村发展空间。

结合“红蓝绿、古文农”特色,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建设美丽城镇。

2.深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指标要求,一体化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和百人自然村通等级路,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巩固提升城乡同质饮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管道燃气向西部乡镇、中心村延伸。

新增村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个、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

建好美丽乡村标识系统。

开展农村杆线有序化工作。

3.微改造塑造乡村风貌。

健全农村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落实农民合规建房用地保障,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上,科学植入现代功能,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构建镇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韵味的浙南民居。

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

4.健全村居环境长效运行模式。

深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乡村整洁有序。

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建设健康乡村。

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精细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所长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农污出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建成一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省级星级公厕,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

5.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

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的总体要求,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着力形成县域内横贯东西、联接城乡的美丽大格局。

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5个,美丽庭院比例达到35%以上。

建设美丽山塘20座,开展新一轮“一村万树”工作,建成示范村10个以上,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2处。

大力推进“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基本实现全域美丽河湖。

全面投用红都绿野精品带和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品质提升9条美丽风景线,建成1条以上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6.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

围绕“未来乡村”十大场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乡村多业务协同应用。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基本覆盖。

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推动跨部门协同、多层级共建、跨地域共享、政企间合作,构建“1+10+N”体系,建立乡村地理信息“一张图”,打造运行规范、决策科学、提质增效、全民受益的未来乡村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

到2025年,建成10个省级未来乡村。

(二)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

7.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组成的社会化服务基地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8.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以农业全产业链数据为纽带,全面建成“一中心、一张图、一张网、一系统、一朵云”的“三位一体”农业大数据中心,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中,实现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到2025年,累计建成4个数字农业工厂,完成20个规模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

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发掘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非遗传承人”、农村带头人和能工巧匠。

到2025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训5000人以上。

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

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

10.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

结合“月亮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的理念,制定县美丽乡村品牌发展计划,构建以县域公共品牌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品牌体系。

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游学寻根等主题村庄和风景线,开展一系列农事节庆、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提升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

11.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

持续打造“五个鲜”品牌,建立“五个鲜”营销体系,聚力实施“5+X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

推进“百县千碗”工程,加大对特色美食的挖掘和推广,打响特色美食品牌。

到2025年,新增“五个鲜”品牌综合形象店和专卖店20家。

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融合,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2个。

鼓励引进“剧本杀”、“流动酒吧”等新兴业态,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拔高品质,建设景区村庄2.0版。

12.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立足本县实际,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小型耕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加大农用无人机和山区轨道运输机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水果罗幔、分拣机械和采摘平台、旱粮收获、蔬菜种植机械示范应用范围。

推进特色农产品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机械化,加快渔业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名茶采摘机械化。

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农业专业服务中心4个、农机示范基地6个,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13.深化“两进两回”机制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乡贤等下乡通道。

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立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县、乡、基地机制,完善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和重点乡贤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

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开展“乡韵”“共富共享”行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14.培育乡村文明风尚。

加强优秀传统礼仪传承弘扬,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版,实现常住人口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公益广告宣传提质增效,推进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普及。

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5.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调查,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

科学编制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推动3个以上历史文化村落完成重点村建设,创成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

16.弘扬优秀乡土文化。

结合全省“千村故事”编撰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挖掘和整理记载着历史文化村落里的文化遗存及乡村故事,理清详图文化脉络,倡导文化融合交流,培育一批优秀民间文化,建设一批乡土文化展示馆,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系列活动,塑造特色乡土文化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把乡土文化传承好、展示好,让乡土文化走出市、走出省。

17.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系列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60%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18.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和群众受益率。

以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可达可感,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稳步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19.推进四治融合建设。

贯彻落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深化万村善治工程,健全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保障好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健全乡村防汛防台、地质灾害防治、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建设平安乡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责。

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落实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整合多方资金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林水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发挥乡镇、村(社区)各方积极性,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全面加强美丽乡村工作的资金保障。

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二是统筹用地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节余指标调节收益优先支持腾出指标的农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

优先保障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安置建房用地指标。

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充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力量。

(三)营造建设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