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905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文档格式.docx

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

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

与行动方式。

第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

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相互交往,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

网络。

第三,群体成员之间有社会互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与隶属感、没有结构和社会角色分化的。

心理学家称

这类人群为聚合体(Wrightsman,et 

al.,1977)或松散群体(A.B.彼德罗夫斯基,1978)。

由此看来,同一架飞机上的乘客只构成了一个聚合体或松散群体。

可如果在飞行中发

生了紧急事件,情况又如何呢?

让我们在“群体的形成”中再来谈这个问题。

2.群体的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群体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功能呢?

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某个或某些群体呢?

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成员资格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这种资格给我们的生活增添

了许多重要的特色,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我们要加入群体(Shaw,1981)。

其中主要的是:

⑴归属感

人都有归属的需要。

我们渴望被他人和群体接纳、爱护和关注,渴望在自己所属的群

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总在寻找归属。

正是由于这种归属感,我

们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比如民族情感、国家情感、家庭情感等。

“入不了的国土,

踏不上的归途”,梦里不知身是客。

异国他乡的这种心理写照正好体现了归属感的失落。

⑵认同感

个体倾向于把群体作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上,渴望与

群体保持认识和行为的一致。

尤其是当情境不明确时,社会比较更进一步地加强了个体对

群体的认同感。

比如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观点与行为就深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群体的

恋爱观与恋爱行为更多地成为他们认同和效仿的对象。

⑶社会支持

我们总是倾向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仅仅是孤芳自赏、我行我

素,远远是不够的。

所属群体的接纳、赞许和鼓励,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

所以

我们喜欢、认同和归属那些接纳、赞许和鼓励我们的群体,不喜欢、不认同、不愿归属那

些不接纳、不赞许、不鼓励我们的群体。

二、群体的类型

群体分类有利于揭示不同类型的群体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群体心理现

象极其规律。

但是,由于人类群体本身的复杂多样和划分标准的不同,便有了各种不同的

分类。

这里,我们仅仅关注对大学生群体极有价值的三种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社会心理学家Mayo20世纪早些时候在霍桑研究中发现,人们的生产率一方面受到有显

著表面结构的正式群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缺乏表面结构的非正式群体(Mayo,1931)。

由此,Mayo对群体进行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划分。

正式群体的特点是,其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

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权力结构”。

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都是正式群

体。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非正式群体往

往是由于一些个体互有好感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起来的。

也有一些非正式群体是

由于一些个体思想、观点接近,感到志同道合而建立起来的。

比如,大学生自发的科研群

体、书法兴趣小组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视窗11-1 

大学生的正式群体的特点

1.同一性。

大学生群体的成员,在身心发展上大体处于同一阶段。

虽然彼此之间存在着个

别差异,但在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角色和地位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种同一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成员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有利于形

成相互尊重和帮助的风气,同样也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于中小学生,

其独立意识较强,不像中学生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教育者操办的,他们能不依赖教育者而

独立地搞一些活动;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自学的比重相应提高,除了集中上课

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自学。

自修时间和分散活动随着年级的递升日益增多,

这促使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但也潜伏着离散的基础。

经常有一些学生干部抱怨大学的集

体活动不好搞。

3.开放性。

大学生的正式群体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开放性。

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之间往往

有着广泛和频繁的联系,比如班与班、社团与社团、校内与校外。

更表现在它们有意识地

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

这种开放性使大学生有机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

这种影响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则常常具有小型的特点,规模不大,但凝聚力很强,信息沟通迅

速灵活。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是教育

者必须牢记的。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A.B.彼得罗夫斯基在其所著《集体的社会心理学》(1978)一书中,根据群体发展的

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松散群体(loose 

group)是指个人间的关系并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

为中介的共同体。

在许多情况下,松散群体中根本没有共同活动。

例如,公共汽车停车站

的乘客、音乐厅的听众、住在同一房间内的旅客、刚刚认识的同伴等,都是散松群体的例

子。

联合群体(joint 

group)或合作群体(cooperative 

group)是指通过共同活动而逐渐凝

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之间带有各种情绪色彩的人际关系的群体。

成员们认识到

彼此都是属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群体内部互相吸引日益明显。

在这样的群体中,每个成员

的地位由本人所参加的共同活动的程度以及所作出的贡献来决定,但情绪心理关系仍然占主

导地位。

彼得罗夫斯基指出:

总之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是个人间的关系以对每个人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的

群体。

达到一定团结水平的学习小组、每个人的个人成就和报酬有赖于共同努力的生产班

组、参加比赛的体育代表队、排练戏剧的演员'

都是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的例子。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似乎是松散群体与集体之间的过渡环节。

集体(collective)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个人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

这就是说,集体成员不仅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和集体的

利益,而且还认识到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彼得罗夫斯基指出,集体的对立面就是小集体。

偏离群体正常发展的小群体是小集团,小集团在上述各类群体中占有特殊地位。

小集

团往往维护成员的个人利益,但其目标是妨碍社会利益的(有时是反社会的)。

小集团的典

型例子是罪犯集团,其中每个人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罪犯违法活动的“成功”。

3.参照群体和隶属群体

所谓参照群体( 

reference 

group)是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

评价、态度、行为上,以及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参照群体的概念最

早是由H.Hyman提出的(Hyman,1942)。

参照群体有两种主要作用(Kelley,1952):

一是规范作用。

指参照群体确立某种行为

标准或群体规范迫使个体遵循。

个人把参照群体的目标、规范、价值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以此推动并激励自己努力按照其规范约束自己。

个人经常把自己的行为与该群体规范进行

对照,若不符合这些规范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二是比较评价作用。

指个体借助参照群体作

为比较标准和出发点,用以评价自己或他人。

参照群体的这两种作用往往是统一,有时同

一群体可同时起到这两种作用。

比如,一个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常常会以老生群体的观点和

行为作为参照点来进行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而老生群体也常从自己规范的角度来要求和

帮助新生。

隶属群体指的是个人实际参加的群体。

对个体而言,他的隶属群体可能是他的参照群

体,也可能不是。

如果个人所属的家庭、班级、班组都未能成为该人心目中向往的群体,

那么,带有反社会性质的群体就有可能成为个人的参照群体。

社会生活实践表明,绝大多

数未成年的违法分子,他们所在的班级、学习小组、生产班组都不是他们用以对照和纠正

自己行为的参照群体。

正如一个人可以同时或相继隶属于不同的群体一样,他也可以同时或相继拥有不同的

参照群体。

个人有多少沟通渠道,往往就有多少参照群体。

若这些参照群体的价值观、目

标规范相互矛盾,就会引起个人内心的紧张和冲突,情感上的不安和痛苦。

研究并查明个

人内心的参照群体,使正确健康的群体规范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是教育者的不可推卸

的责任。

三、群体的结构

前面我们已经强调: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群体结构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 

群体成员的角色

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

义务。

“情节离奇的监狱”(Zimbardo,1973)很好地说明了角色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

响。

2. 

群体成员的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

在群体中个体处于何种地位,往往与他在群体中

担任的角色有关,重要的、领导的角色常常意味着更高的地位。

但影响群体地位的最重要

因素是个体对群体的贡献的大小,所以一脚定乾坤的人在球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良好的

个人特征和吸引力也能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因此,热情友好的、大公无私的普通学

生比那些冷淡孤傲的、自私自利的学生干部更受同学们欢迎,在班级中有着更高的地位,

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群体规范

⑴群体规范的含义:

为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

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正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

群体才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但是,群体规范并不对成员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它只

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群体规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许多种,但心理学家常常是从规范的正式程度把它

分为两种: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

群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比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等。

正式规范只存在于正

式群体中。

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如风俗、习惯等。

非正

式规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群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群体中。

⑵群体规范的作用

群体规范对群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只有群

体规范的存在才能使这种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