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整理新闻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J新闻写作:
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部分将不失原貌的直接地进入到新闻作品中。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
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
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
为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主要由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2、反映情况3、做群众工作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的基础。
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
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第一章、新闻采访概论
一、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1、“素材搜集说”2、“调查研究说”对于新闻采访主体的定义只限于新闻记者,过于狭窄
3、“互动行为说”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流。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新闻价值:
定义:
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五要素:
时新性(最重要)、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一个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乔治.米德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
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布鲁默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1)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2)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1、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2、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3、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1、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2、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
第二章、新闻线索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获得线索:
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涵义
1、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
2、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1、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报道的价值?
2、事实报道是否有评论的价值?
3、一篇从A角度出发的报道,如果从B角度报道是否有意义?
4、异地的新闻现象或问题在本地是否也存在?
5、个别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1、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3、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4、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
(四)企事业单位
1、企业单位:
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2、事业单位:
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1、如何在众多的线索中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2、如何才能找到独家的新闻线索。
(六)社会网络
1、采访对象2、通讯员3、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1、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
二、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是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1)采访对象的简介。
(2)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3)采访对象的特点。
(4)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
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
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3、进行预采访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三、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1)人口特征的角度
(2)个性差异的角度(3)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4)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5)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
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应做更多的知识准备;
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
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分类
1、当事人:
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
2、知情人:
不是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
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
记者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
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来分析一下采访对象
1、理性外向型:
有较强的理想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
不宜提问过于频繁,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
2、感性外向型:
健谈,易受情绪影响,思维较活跃,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光的话题。
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主题;
记者要学会追问,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
3、理性内向型:
“内秀”,思考深入,不善与人交流,不易把自己所想流畅表达出来。
对策:
提出精彩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
内心世界比较丰富,易受情绪左右,不善与人交流,较自闭。
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也要找到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要从采访原因和性格原因两方面分析。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紧张情绪?
1、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什么,记者随声附和就可以。
2、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地追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采访对象可能抱着宣传自己的目的,认为报道内容会对他们或者所在单位发展有利。
保持清醒,清楚了解对方动机后,观察评价了解到的信息;
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象采取这种态度,通常是因为采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有时消极的态度也很有可能会是媒体或记者本身造成的。
对策:
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采访对象通常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采访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
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是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知道记者索要采访的内容对自己不利,对所在单位的发展不利,因此想尽办法动用自己的权力甚至暴力,百般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威胁、恐吓记者。
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我保护。
四、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1)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采访意图要与受众兴趣一致。
(3)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
(4)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
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
(1)采访意图:
采访的方向和采访所要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