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05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doc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2015.5.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

一、名词解释(30%)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在宏观意义上讲,它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在微观意义上则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2.自觉管理

自觉管理是指由工作人员自身保证生产条件,保证"社会生活"的秩序,主动对方方面面做出妥善安排,自觉管理成为管理客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其实现取决于社会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的规律性和趋势为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能提供多大的可能性。

3. 人群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4. 赫兹伯格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说明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5. 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V.H.弗鲁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

期望理论公式:

M=F(E·V)[M表示激励水平,E表示期望概率,V表示效价]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6. 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公共权力为基础,以服务于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为目的,隶属于国家的部门。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包括政府部门以及隶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推动我国政府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组织是指组织中人们基于情感和交往所形成的非正式的结构形态。

非正式组织是指同一正式组织中的某些成员基于特定的动因而形成的非工作的结合形式。

工作部门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共生性,如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此种共生性使人们走到一起形成自然人际关系的结合体,经常交流,相互影响,并对正式组织的运作过程产生某种影响。

8.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他提出了他认为理想的组织模式和他理性管理思想。

他推崇集权式的科层系统,认为这种模式最为有效,适用于一切复杂的组织。

他的管理思想被归为“科层模型学派”

9. 激励

激励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去激发人的行为动机。

或使人处于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

从而保持一种兴奋状态的过程。

10.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

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

二、简答题(30%)

1. 简述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容。

P4

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力资源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道德状况,既包括人力资源的个体素质状况,也包括相应计量单位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状况。

对人力资源质量的测量,是对人力资源的相应单位进行鉴别的关键因素。

2. 简述法约尔的人力资源理论和意义。

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14项原则:

1.劳动分工原则2.权责一致3.强调记录4.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5.公平报酬6.适度集权7.社会秩序8.人员稳定9.人员团结10.首创精神11.领导者率先示范12.人员素质13.人员培养14.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

意义:

法约尔的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更科学的框架,开创了管理理论的先河。

法约尔十分重视计划职能,尤其强调制定长期计划。

法约尔对组织的任务和组织的结构形式与成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力图阐述组织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

管理思想上与泰勒相似,强调领导人的素质是进行协调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的关键因素等,这些方面涉及对人力资源的心理管理,触及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 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意义。

3.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J.S.亚当斯于1956年所提出的,主要探讨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又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3.2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3.3 理论得出的结论:

3.3.1.工作人员的公平感和不公平感是通过社会比较而产生的

3.3.2.一个人对自己工作报酬是否满意,不仅仅取决于报酬的绝对值,还受到报酬的相对值影响

3.3.3.工作人员只有通过比较产生公平感的时候,才可能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3.4意义:

3.4.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给公平理论的研究至少提供了两点借鉴之处。

首先,基于不同个体特征的社会比较研究,如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的清晰性、高(低)人一等的自我认识,可以弥补公平理论关于个体特征研究的不足。

其次,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研究了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的社会比较对象,特别是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人们如何进行社会比较?

以内部比较为主,还是以外部比较为主,亦或是以时间比较为主,值得深入探讨。

 

3.4.2 公平理论实践意义:

公平理论对加强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对于提高领导者、管理者的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保持分配上的公平的需要,这种公平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领导者是否认真考虑这种社会心理因素,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3.4.3公平理论不足之处:

忽视了个体差异性。

不同的个体差异,如自尊、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会对公平的感知上有什么差别?

这些差别对管理实践的应用价值如何?

这些将是有价值的研究。

4.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征。

P4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有的国民经济资源,有以下特征: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2.人力资源具有动态性

3. 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4. 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5. 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6. 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5. 简述泰勒的“大饼原理”及其意义。

泰勒认为"双方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革命是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当作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到增加盈余量上来,直到盈余大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

(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应与争论成为不必要。

)当劳资双方共同合作把“饼”做大,使“饼”大到没必要争论如何分配的时候,劳方的报酬足够的多,资方的利润也足够的多,劳资双方的关系就会出现新局面。

即所谓的"大饼原理".。

“大饼原理”的意义: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相信雇主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双方得到共赢。

正是由于科学管理通过工作分析与工作执行的分离,才能够以科学的知识代替过去的经验,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代替分歧,最大的产出代替有限制的产出,才能够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管理职能、管理阶层的产生就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的。

其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企业中成功运用,推动了科学管理思想的发展。

因此称其为是“科学管理之父”,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开创者。

6. 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V.H.弗鲁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

期望理论公式:

M=F(E·V)[M表示激励水平,E表示期望概率,V表示效价]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6.1 期望理论的实践意义:

 期望理论对于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因为期望理论是在目标尚未实现的情况下研究目标对人的动机影响。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当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使期望大于现实,在什么情况下使期望等于现实,以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充分地研究目标的设置、效价和期望概率对激发力量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

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调动起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6.2期望理论的应用价值: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实际价值如下:

 ①管理者应该同时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价。

仅仅重视激励是片面的,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励水平,创造较高的绩效目标。

 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密结合起来。

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受激励者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受激励者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

 ③管理者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

期望理论表明,目标的吸引力与个人的需要有关。

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需要的差异。

因此,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管理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愿望相吻合。

三、论述题(40%)

1. 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论联系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大类:

一、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不、住所等.例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的人,首先需要的是食物,为此,生活的目的被看成填饱肚子.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就不再是推动人们工作的最强烈的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安全需要.

二、安全需要.安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如生命安全、劳动安全、良好的社会.反映在工作环境中,员工希望能避免危险事故,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失业等.

三、友爱和归属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四、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